當噗浪、臉書等各種微網誌,以及google earth等各種網路工具發展的令人目不暇給,使得大家開始看衰傳統媒體而寄望於網路之際,不僅反映在節節攀升的網路廣告投注量,對於許多新聞人來說,是他們終於能透過網路,告訴這個社會甚麼叫做「好新聞」。

  去年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原本就已經很慘澹的媒體產業,更是苦不堪言,而資深媒體人林意玲,卻在那個時刻創辦了台灣第一個五媒合一的新聞原生報─《台灣醒報》,確實引發社會關注,不過看壞的總是比看好的多。

  一年了,即便《台灣醒報》沒有可觀的獲利,但卻打開了知名度,靠的是做主流媒體忽略的獨家新聞,大量的在yahoo、pc home、新浪、MSN等重要入口網站露出,以及「醒報現場」的獨家採訪,在主流媒體上曝光。

  做內容輸出,才是新聞業該走的路。

  回想當初,林意玲說之所以會創辦《醒報》,是為了「對社會還債」、為了讓學術理想與實務工作接軌。「當大家都在罵新聞的時候,為何不做新聞?」,醒報自詡是現代人的「善存」,關注與大眾生活切身相關的事。加上長年做新聞培養出來的觀察力,發現網路不僅是各種新興傳播工具的載體,它的低進入成本,是做新媒體實驗的最適場域。

醒報進行「最適競爭規模」的實驗

  《醒報》要做的是小而美,不期待大,但要「一人多工」,團隊工作,用最小人力發揮最大效果,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就是他們產出的獨家,是網路的即時性、《醒報》的理念,讓該事件能夠先傳統媒體一步成為新聞。

  然而,理想能夠鼓舞人心,經費永遠是最現實的問題,她也不諱言表示,總常在最後一刻才發出薪水,而發薪水這件事就是一種成就,畢竟在這個嚴峻的媒體環境下,她提供了就業機會。

  林意玲在《新媒體傳奇─台灣醒報這一條週年路》書中提到,當初的企業友人捐款、賣房子盈餘,幾個月就用罄,現在他們是「看天吃飯」,目前廣告收入還少,只好倚靠即時的捐款,即時的人才,以及慢慢發展出的業外收入,包括網頁設計、攝影棚租借、新聞影音製作等專案的執行。這些都是在員工行有餘力之下的額外工作,因此該報的員工必須「不求名利、不求金錢、只求影響力」。

  除了信仰,林意玲說在校園得到的回饋,也是一種支撐的力量。譬如政大廣告心理學的一門課,老師就要求學生以《醒報》為研究個案,撰寫公關計畫報告,以及她在台大通識課程每學期一次的演講,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回饋。

  未來呢?林意玲不多想,《醒報》已一週年,就可以證明一切,她說《新媒體傳奇─台灣醒報這一條週年路》一書是對自己、對台灣社會的交代,當初沒有刻意去想經營模式,只想做媒體之清流、做榜樣,這一年卻也摸索出一條路,無論將來如何,這條路都是許多有心人的一個借鏡。

新頭殼加入 顛覆新聞舊定義

  有了醒報的打頭陣,今年91記者節,台灣社會誕生了另一個新聞網路原生報─《新頭殼》(New Talk),是由多位資深媒體人蘇正平、胡元輝、莊豐嘉等人創辦。可以說是另一群媒體人嚐試藉由網路,顛覆主流媒體對新聞的界定。

  《新頭殼》跟《醒報》一樣,都是綜合性新聞網站,但不同的是,《新頭殼》不強調即時,著重在議題深度的經營,「議題是網站的核心」,主流媒體談甚麼,新頭殼團隊就以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觀點,提供社會大眾一個思索問題的路徑。

  現在主流媒體對公共政策常都是藍綠觀點,閱聽人確實需要一個新的媒體頭殼,一個新的發言位置來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

應用網路 發揮最大效益

  所謂新的發言位置,《新頭殼》的做法是,順應網路的開放性、公共性與即時性,在網站上設置「開放編輯室」、「線上辯論」等網民參與機制。編輯會議不是閉門造車,總編輯莊豐嘉指出,為了要讓網民能夠了解議題,編輯會議上會以網民聽得懂的方式,讓議題能夠深入淺出。

  《新頭殼》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公民記者佈線很廣,莊豐嘉說《新頭殼》的國際新聞,就是由在國外的公民記者來發稿的,另外過去被報社裁員的地方記者,也被《新頭殼》網羅為在地新聞供稿,省去人員訓練時間與成本,又能確保新聞品質,將來還要擴展兩岸新聞,邀請大陸線上記者來撰稿。莊豐嘉說,稿源除了公民記者、還有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社運工作者,他們都是網站的「骨幹」。

  骨幹架構好之後,《新頭殼》要做的就是新聞最重要的部分,查證的工作。除此之外,他們也落實新聞媒體自律,設置新聞公評人,讓客觀的一方去檢視新聞內容品質並接受公眾投訴。

  新頭殼的國際新聞,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希望縮短民眾和國際事務的距離。莊豐嘉指出,他們在國際新聞的做法上,除了國外公民記者撰稿之外,國內的編輯人員會上影音網站,如you tube,搜尋國際新聞事件的影片,透過翻譯以中文呈現在國際新聞頁面上,影像加翻譯稿,就可做出差異化。

  華人世界缺乏優質具權威性的新聞媒體,譬如《經濟學人》。莊豐嘉認為,好的新聞不見得都是採訪來的,應增加新聞研究員,深化新聞的議題面向。他期許《新頭殼》成為華文世界優質新聞的入口網站,將來還要有英文版,讓國際社會取得與主流相異的台灣觀點。

新聞事業當社會企業經營 新頭殼立標竿

  《新頭殼》的做法很「務實」,感覺像是由外圍指向核心,不僅充分擷取網路資源,且可縮減網站編制人員的規模。談到《新頭殼》的獲利模式,莊豐嘉提出幾個構想,除了一般網路廣告收入,還包括「共好會員」制度、電子商務、「未來活動簿」等,「共好會員」制度背後的涵義,是欲使企業股權分散,讓《新頭殼》由社會力量來支撐。

  莊豐嘉表示,《新頭殼》是一個NGO加上企業的組合,以企業模式經營社會事業,因此取名為先驅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扮演的是一個資訊交流平台。

  既然是企業,就需要建立品牌信任度。然而,如何提升網站知名度與能見度?莊豐嘉認為話題就是賣點。讓兩個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會面,建立趣味、具有異質性的對話,就可吸引主流媒體和網路族群的注意。此外,透過人物對談,以及獨家新聞的觀點,建立品牌權威感,也能提升網站能見度。

  當初是甚麼動機驅使新頭殼的誕生,莊豐嘉說自己是個網路重度使用者,常常在網上看到好資訊就會轉寄出去,出自於分享的動機,就想到「為何沒有平台」,再加上傳統媒體的缺點愈來愈明顯,兩個原因就促成了《新頭殼》的創立。

  網路事業是需要「冒險、實驗與開路」,莊豐嘉表示,《新頭殼》原本計畫以周報方式呈現,但基於成本考量,加上網站做為資訊平台的各種優勢,最後仍選擇從網路出發,待網站發展成熟後,未來還是希望能出版紙本媒體。

延伸閱讀:

創設公評人 誰願跑第一?

新聞公評人不死,只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