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惡劣的媒體市場求生存,近年來不少主流媒體忽略應謹守的新聞倫理和社會責任,例如媒體為求營收而作的「置入性行銷」報導,就是一例;當閱聽人很難從新聞中,區分出何者是真實新聞,何者是廣告時,捨棄它們就不足為奇。在這樣的脈絡下,現在網路上已出現許多非營利性質的小眾媒體,他們不以賺取利潤為唯一導向,反而更關注弱勢團體、勞動和環保議題。這一類小眾媒體不僅在資訊氾濫的今日,迅速獲得閱聽人的認同,他們更承繼不少媒體應有的新聞價值觀,企圖打造一個革新的公民媒體環境。

  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於一九九七年帶領系上學生創設《生命力新聞》網站。有別於主流媒體,它們的報導內容聚焦在社會關懷和人文特寫。一開始為了維持網站基本運作,不諳電腦程式語言的他,還特地商請資訊管理系學生設計網站;但隨著網路科技的進化,網站不再依賴工程人員開發程式碼,反而從網路上取得合適的自由軟體,建構Web 2.0時代的《生命力新聞》。

  回顧這段發展史的意義,陳順孝認為這是網路新媒體從Web 1.0演化到Web 2.0的過程。在Web 1.0階段,任何人都可以發行電子報,或架設新聞網站的方式在網路世界發聲。這不但取消了過去創設媒體所需的資本限制,也突破了舊媒體所壟斷的發售通路。而到了Web 2.0時代,網路使用者已能輕鬆地跨越技術門檻,利用開放程式源碼、自由軟體架構專屬部落格。當資金、技術問題都解決後,公民就可經由自己的眼睛、耳朵、雙手撰寫新聞,打造公民自己專屬的媒體。

參與救災 網路媒體動員能量大

  至於Web 2.0時代如何改變公民媒體的樣貌?陳順孝進一步指出,網路新媒體由於具有反應速度快,社群互動性高等特點,使得網友可以自我組織、自我演化,發展出群眾自己的集體智慧。以這次八八水災為例,「台灣數化文化協會」就號召網友成立「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協助中央救災系統─「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處理災情資訊,展現公民媒體集體動員的能量。

  其中部落客比利潘,還以Google地圖呈現颱風災情,獲得眾多網友迴響支持。另外,為了持續報導災區的重建消息,「「小地方新聞網」」站長馮小非與輔大「生命力」團隊合作,成立「莫拉克88news.org」,以「遠距協力」的方式,協助紀錄災區報導。

  然而,網路新媒體,特別是標榜非營利性質的公民媒體,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像是「環境資訊中心」、「苦勞網」是以募款或接委託案的方式維持運作。「莫拉克88news.org」甚至是馮小非和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自掏腰包聘僱獨立記者作業。但是陳順孝對於未來並不悲觀,他說:「非營利網路媒體或許仍在探詢可能的經營模式,但我相信網路未來的演化會找出解決方法」。

第二媒體帝國的來臨

  對於未來的新媒體發展趨勢。陳順孝用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來作比喻:「大眾媒體帶動的文明發展已有悠長歷史,但我們現今看到的卻是新聞業界的集體墮落,如果傳統媒體不斷捨棄過去所信守的倫理規範,網路新媒體將扮演保存這些信條的基地」。

  陳順孝認為,大眾媒體帝國的崩毀是無可避免的,網路新媒體則是在找尋開創「第二媒體帝國」的可能性。未來媒體的形式必定會有諸多改變,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第二媒體」將不再受限於傳統文字敘述或倒寶塔寫作模式,而是結合標籤(Tag)、超連結(Hyperlink)和圖像說明,發展出獨特的「數位敘事」。正因為網路新媒體具有多向文本、低資本、低技術門檻的特性,使得網路新媒體成為人人都可參與的公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