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網際網路發展迅速,衍生出各種新傳播形式,改變了人們使用媒體的習慣,影響了人際間交流與互動。以傳統媒介為主要載具的「大眾新聞」,無論是來自新聞室內部,或所謂「公民新聞學」之興起,傳統新聞學的新聞價值、產製過程、傳遞方式,皆面臨到新挑戰。
對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新聞生態,政大傳播學院日前邀請美國CBS(哥倫比亞電視台, Columbia Broadcasting Station)前副總裁,目前於中國廣東汕頭大學擔任新聞學教授的彼得‧赫福德(Peter Herford),以他豐富的新聞實務操作經驗,來解析網際網路對於傳統新聞媒體之影響與現勢。赫福德曾是CBS著名新聞雜誌節目「六十分鐘」(sixty minutes)製作人,合作對象包括美國業界享有盛名的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與查爾斯‧克勞特(Charles Kuralt)等人。
人們的閱讀習慣雖然因新科技改變了,現今大部分年輕人基本上由網際網路獲得新聞資訊,這是所有新聞工作者面臨到的問題。然而,赫福德指出,作一則好新聞的核心,卻是沒有改變的,是在於記者的「知識」與「經驗」,以及寫作的技巧,如何將事件以精簡扼要的方式呈現。但是新科技,讓「資訊就是力量」,如何「廣泛地搜尋新聞素材」,找到「利基新聞學」(niche journalism),也許就是利潤豐厚內容產業的開端。
網際網路促成「公民新聞學」的興起,赫福德認為,人類由懂事時便開始說故事,告訴家人一天的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而新科技讓個人有方法與工具表達自我。公民新聞學的興起,帶來的是在新聞本質上,挑戰傳統大媒體的機會。
整合實驗室 集結點子解新聞議題
現在新聞學院如何訓練多媒體的新聞人呢?赫福德指出,新聞的本質在於以「清楚的語言」處理「事實」,不斷的練習、寫作是訓練的不二法門。而網路時代,年輕人似乎更有機會寫作,比如部落格的增長。赫福德並以目前流行的「推特」表示,推特有字數限制,是訓練在有限時間、篇幅將事情敘述完整的一種方式。然而,學院中赫福德似乎尚未看到整合潮流的教科書,這才能因應新科技帶來多樣傳播面貌,對於新聞教育的挑戰。
因為走在前頭的新科技常難以捉摸,少人能夠捕捉其未來樣貌,所以赫福德表示,在學院中的「實驗」變得很重要,如何使用各種工具創造故事,在廣東汕頭大學中,設有「整合實驗室」(convergence lab)這樣的實驗室,是各種「想法」(ideas)聚集之處。在學院中,沒有實際經營媒體的壓力,不必害怕失敗,有工具、有機會、能實驗,並且學院能創造發想點子的氣氛。因為,儘管科技如何變遷,但還是為「人」所操作。對個人想法的重要性,赫福德以之前「六十分鐘」節目的發想為例,是同事Donald援引在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工作的經驗,認為可以創造一個討論深度議題的節目,放送長達二十餘年的「六十分鐘」就此誕生。「電視的秘訣,就是人們的『個性』」赫福德說。
最後,赫福德針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熱情」,這份熱情可能來自於新聞工作者是掌握傳播工具的人,可以藉此影響數百萬人,但從事新聞業不僅工作時間長,緊張與忙碌的壓力,尤其對於婦女,如何在男性社會中兼顧家庭生活與事業,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唯有熱情,才是持續進行新聞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