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於泰國曼谷舉行的氣候會談,是今年年底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會前會。在這次的會談中,雖然各國對於是否延續《京都議定書》架構下的協商機制無法達成共識,但仍有如挪烕、日本作出將於2012年前大幅減少碳排放量的進步性承諾。另外,諸如原始雨林保育計畫、由民間航運業者主導減碳策略和國與國碳交易機制亦在本次大會討論議程中。
參加採訪會談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首先報告會談內容,由於各國對彼此的減碳目標有所猜疑,加上美國歐巴馬政府遲遲無法提出具體減碳承諾,致使各國對自我的減碳承諾都有所保留,而此舉也降低了2009年底完成減碳新協議的可能性。
減碳協商 兩個小進步 一個大難題
但儘管在這種不確定的氣氛下,仍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出。其一是挪威政府宣佈該國在2020年的減碳目標,將會較1990年排放標準再減30~40%。其二則是新上任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承諾日本在2020年時,會較1990年的碳排放量再減25%。
然而,曼谷會談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仍是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對《京都議定書》中協議適用期認知的不同。簡扼言之,1997年簽定的《京都議定書》是各國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管制的協議,但到了2012年這項協議即將失效。而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規劃,各國必須在今年(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談上,達成新的氣候協議。
至於開發中國家為何憂慮《京都議定書》失效?張楊乾分析指出,「京都協議中訂定,已開發國家除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外,並應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減碳。開發中國家認為,《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並沒有過期,只是代表第一階段的承諾期結束,而已開發國家應提出更積極的承諾,並在資金、技術、基礎建設上,更大規模地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緩暖化威脅與調適氣候變遷。」但是,以歐盟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卻主張,新的減碳協議應在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美國這樣的排碳大戶也願意簽署。
可是,不論是單軌還是雙軌架構,減碳協議因為關係到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GDP)競爭,故而在本次會議中仍未有具體結論。
降低碳排放 保護雨林生態多樣性
熱帶雨林的快速消失是導致全球溫室氣體上升的原因之一。為了正視這個問題,與會國在2007年第十三屆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的討論中,將「降低因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e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edation, REDD)納入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