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研商台灣未來是否將課徵碳稅、環境稅與能源稅等賦稅議題,不但引起工商業界高度關切,民眾也擔憂新的稅制會帶動油品價格飆漲。但究竟什麼是「碳稅」呢?課徵碳稅會不會加重消費者的負擔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所以在會談的另一重心,特別就台灣現正討論的《能源與環境稅條例》與《溫室氣體減量法》,邀請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簡慧貞、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筆、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等,討論台灣能否以「碳稅」或「碳排總量管制與交易」兩種碳定價的方式,達成減少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目標。

  針對現今各國參與「哥本哈根系列會談」的策略,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筆不諱言,「功利主義」仍是會談協商最主要的氛圍。各國在考量經濟成長率和國際公約的壓力下,課徵「能源稅」只是配合節能減碳的政策性工具。

  但是如何能達到減碳目標,又不衝整體擊經濟發展呢?陳筆以邊際效益模式分析「碳稅」和「總量管制搭配碳交易」。他認為,政府減碳政策的制定方案,宜先課徵「碳稅」,如此可降低經濟效率的損失。而待「碳稅」實行一陣子後,市場機制會找出適當的「碳交易價格」。另外,「碳稅」的設計原理,也是依照汙染者付費的原則而來。

溫室氣體減量 分三階段推行

  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簡慧貞則針對草擬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向與會者說明行政機關在推動減碳排放量的具體作法。她首先表示,要達成境內減碳排放量的目標,除了政府限定氣體排放源,民間對綠能源的接納,和節能教育的推廣也同等重要。

  至於行政院規畫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則希望未來分三階段達成氣體排放減量的具體目標。在第一階段,先找出氣體排放源,除了強制要求登錄氣體排放量外,並應進一步協助排放源自願減量。待氣體排放量登錄制完成,第二階段就能建立明確的「效能標準」。到了第三階段,則可開放「碳交易機制」,透過碳交易市場靈活的運作,達成整體的減碳排放量。

碳交易 富爸爸的遊戲?

  節能減碳已成為全球的共識議題,減碳的方式很多,但最受爭議的莫過於「碳交易」制度。原因在於,已開發工業國為顧及自身經濟發展,經常以《京都議定書》中所架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向開發中國家交易「排放減量權證」。而「碳交易」方式雖能讓開發中國家獲益,但「挖東牆,補西牆」並不是節能減碳的最佳良方。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認為,「碳交易」最重要的問題是:「誰來監督?」已開發國向開發中國家交易「排放減量權證」,當中涉及到龐大的回饋金,在部份財務不透明的開發中國家,這筆回饋金是否真正用作環境保育用途,不無疑問。

  潘翰聲比喻說,「碳稅」是管吃不管排;「碳交易」是管排不管吃。因此相較於「碳交易」,綠黨比較支持政府先推行「碳稅」。因為「碳稅」會帶動價格機制運作,讓消費者在購買高耗能商品時,負擔相對比重的環保稅。「碳交易」則是經由碳排放總量的管制,讓生產者間進行市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