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不需要專業認證,不再是問題,重要在於如何朝向專業化發展。
今年六月間動腦雜誌宣佈,國際廣告協會(IAA)台北分會及廣告行銷雜誌-動腦雜誌進行一年多的專業座談後,分別與國內主要的行銷傳播組織,包括台灣廣告主協會(TAA)、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TAAA)、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MAA)、台北市公關經營人協會(PRA)、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IAMA)等組織,取得一個共識,將籌組成立「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協會」。
協會籌組委員包括各產業代表、廣告主代表、學術代表、媒體代表,未來將共同擬定行銷人員專業化之機制,負責建立專門負責行銷傳播人員之培訓、檢定、認/授證的專業認證工作,期望能夠藉此專業認證的制度建立,達成人員就業水準保證與提升產業專業價值之目標。
初步看來,專業認證的建立將具備兩個面向的意義:
1.對內,推動從業人員朝向專業化:建立專業認證機制的想法,直接反應了從業人員集體朝向職業專業化的傾向,而認證制度無疑的成為整個產官學界,正式面對近年來廣告傳播產業低落,以及行銷人才取得不易等產業結構問題,提出了一套正本溯源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特別是廣告、行銷、傳播產業,縱然國內外有許多的廣告傳播相關院校教育,然而不可諱言的,傳播產業過去長期面臨著僵化的學校教育,使得具備傳播學位的學生,反而無法完全回應產業實務的問題;另外,求快、務實導向的媒體業,一直以來又都遭遇很難建立完整的職內訓練問題。因此,透過工會組織或者相關專業認證機構的職前教育與職涯訓練,一方面可以適度克服人才專業化、專業人才任用的問題。對於從業人員來說,也能夠獲得一個適當的專業職能學習管道。
2.對外,建立產業的專業形象:相較於其他領域如科技產業、醫生與律師、教師、工程師等等行業,基於具備專業之認證或者執照,而受到社會肯定,在社會之中也建立一定的重要性。相對的,長期以來廣告公關行銷便面臨著,是否具專業性的問題。站在肯定傳播產業應向上提升的角度,事實上藉由專業認證組織的成立、專業化的體系建構過程,自然涉及到,企圖向社會大眾凸顯產業朝專業化提升的努力,對社會大眾而言,具備一定的宣傳效果,也可以被視為是有效提升職業聲望的方式。建立朝專業化發展的產業形象,如果能夠藉此為大眾接受,無疑的也使得大眾能正面關注,傳播產業「應有」以及「能有」的專業面向。
上述兩個面向的意義,側面說明了,在現今的廣告行銷環境,需不需要專業認證?已經成為其次的問題。目前優先的重點反倒在於,透過認證機制,將來應該以及能夠建立廣告行銷從業人員什麼樣的專業?是能力?素養?還是專業倫理?而這樣的專業認證機制如何被信服?簡言之,什麼樣的專業化機制,才能讓工作者稱得上是真的專業?
追求專業 管道多元化
從過去專業主義的討論脈絡,回頭檢視「專業」的意義,實際上是透過一連串的教育學習程序,使個人能獲得稱為專業的職業地位。傳統的方式,是透過專業領域的學習並且獲得學位,來建立特定職業的專業性,通常由國家認定的學校教育體制所負責。隨著近年來知識教育的多元開放,事實上專業的衡量不再受限於專門的學校教育學位。整體而言,現代社會關於何者為專業、如何建立專業,事實上可以歸納出的幾個指標:
1.學位證書:專業的學校教育學會,例如醫生和法律學位。
2.擁有工作領域上的專業和特殊的知識,讓從業人員能夠知道什麼是具備專業的表現。
3.擁有高度工作品質:不論是創造、生產、服務、表達、諮詢或者研究行政、行銷等工作領域,都應該有一個共識,認定什麼樣的內容和標準才能稱得上是專業的工作表現。
4.專業倫理的、行為和工作行動的標準。
5.合理的工作倫理和動機,一個人必須對於自己的工作抱持正面的態度,在實踐上能夠朝向專業性。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專業,是透過某一種程序性的認證,希望透過這樣的程序能夠建立的,不僅只是職業技術、職業名聲問題,事實上還牽涉到更為廣泛的專業倫理事項。職業倫理不僅是一種抽象或者無趣的教條準則,實際上職業倫理反映出的是一種職業社群應有的價值,在分享這個群體價值之中,同時也使專業社群能夠瞭解如何與其他社會成員、團體形成適當的關係。
因此,對於職業團體如何在社會之中豎立自我的社會地位,職業倫理毫無疑問的佔據一個頗為關鍵的因素。只是,關於傳播從業人員的專業倫理問題,過去傳播學大多侷限於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義理的討論,由於新聞被視為負擔整體社會公平正義和資訊開放,甚或監督社會之中的各利益團體,具備所謂的第四權的角色,因而專業性與應該負擔的職業倫理,構成是否能夠在社會之中確立受公眾認同的關鍵因素。
專業化脈絡 要看社會位置
然而相對於新聞記者,廣告行銷從業人員的職業角色,在國內外主流的討論之中,往往被視為是商業體制的一環,其職業倫理的核心價值應該環繞著什麼?很快便很快成為值得考慮的問題。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助理教授賴守誠指出,過去他長期研究廣告及從業人員的文化地位,他是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分析廣告行銷人員的專業化。
賴守誠認為,專業是一群人獲得一種知識壟斷的過程,最早的源頭來自於醫生與律師。近代這些人的專業,主要是通過國家的一連串認證過程,獲得專業的正當化。因此專業並不會隨著市場,而產生知識、職業地位的波動,反映出專業認證可以擺脫國家的壟斷;卻相對的形成職業技能的特定壟斷,伴隨著是特定的市場對於受壟斷的專業技能的需求,並且給專家經濟地位的保障。
賴守誠進一步指出,著名的社會學家Bauman便曾經主張,專家一開始在國家知識集團裡面,像是宗教牧師的變形,所謂專家便是在社會要能夠引導大眾的人,因此必須具有嚴謹、抽象的規範,才能對外建立正當性的形象。所以,倫理規範對專業化而言,除了是職業的服務精神和專業技能的表現之外,必須要審慎思考的問題是,反映在實際的廣告實際活動,「什麼是適當的廣告活動?」
因此,當建構專業化時,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僅是過去普遍的共識:服務廣告主、創造廣告、公關或行銷效果…..。而是應該進一步關注,廣告、公關、行銷傳播社群如何與廣告主、其他利益關係人、社會公眾建立適當關係?
專業認證 非僅課程學習
賴守誠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看,專業性需要被社會大眾仲裁,但若仔細思考廣告行銷的現實情境,可以發現,領域專業性很容易受制於經濟要求。具體舉例,從近期不斷出現廣告代言違法的問題,試問,多少廣告人能夠面對廣告主的要求,大聲說不,勇敢拒絕作出不實廣告?
或者,面對廣告主以低俗、色情廣告做為要求,又有多少廣告公司堅持創意的價值,堅決說服廣告主改變想法?而其他廣告團體又是否會站出來支持?這的問題很實際甚至世俗,卻顯然經常需面對的核心問題。這樣的情況,便反映廣義的行銷知識系統,目前仍無法確定什麼是理想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的專業表現。換句話說,一旦行銷傳播者無法擁有自主性的專業知識和規範,僅是受到經濟面制約(廣告主或廣告公司老闆的業績要求),則所謂的專業性便會面臨,經常跟公益相抵觸、衝突時無法形成一個適當的專業表現。那麼,專業形象或者專業認證體系,往往在社會上難以站得住腳。如此回過頭思考所謂專業認證與專業化之間的關係,專業認證充其量只能建立「課程學習」的認證,而不是真正的「專業」的認證。這點很顯然是值得省思的問題。
相對的,賴守誠認為,如果從將廣告行銷人員視為是廣義的文化工作者、當代知識份子,那麼廣告、行銷傳播從業者是可以具有專業地位的。原因是,如果廣告行銷者是文化中介者,也就代表這個社群是能為公眾謀福利,則社會需要其專業認證。「我要不停提醒同學,作廣告,必須知道也是從事文化活動,要瞭解資源來自文化,這點必須牽連到文化跟經濟鬥爭的問題,這個方向是可能的。然而這個方向有點像『教師認證』,但是老師有一個更抽象的社會任務,具有責任關係。」換句話說,專業認證團體,作為帶領整個職業團體朝向專業化的重要力量,必須深刻認知專業的內涵與整體社會具有緊密的內在關係,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賴守誠認為:「即便廣告、行銷跟經濟有關,但必須瞭解這樣的經濟關係又與文化有關。」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建立專業認證制度是行銷傳播人員專業化的第一步,而往後持續朝向專業化則是漫長的長征,下一步的目標,或許必須要意識到,所謂專業化也許必須要稍微離開經濟為中心的想法,而在進行廣告行銷專業化過程時,應該注重:在從事傳播行銷專業化的實踐過程中,如何回應社會期待?如何提供大眾一個具合理的和共同的利益。
參考資料:
黃子芸(2009/06/16)。〈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時代來臨〉,動腦雜誌。
黃子芸(2009/09/03)。〈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協會 徵才求才新管道〉,動腦雜誌。
莊守禾(2008/10/29)。〈廣告代理業專業認證,怎麼做?(上)〉,動腦雜誌。
莊守禾(2008/10/30)。〈廣告代理業專業認證,怎麼做?(下)〉,。
TipsForSuccess.org(2009). Are You a Professional?。
蘇鑰機(2007)。〈專業主義、新聞自由與市場力量:回歸後香港新聞界的恆與變〉,《傳播與社會學刊》,3:53-71。
林富美(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8: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