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怎麼會這麼「成功」?

  壹傳媒早就在台灣「成功」了,從2003年5月正式在台發行,在專家學者的驚恐中,它大肆放狗、光明正大地踐踏台灣社會,但不得不佩服壹傳媒的狗仔確實是訓練有素的,還真能以靈敏的嗅覺,一再挖掘出藏在台灣各個角落發生的暴力的血腥、女色香水味,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一口接一口咬出台灣的腥羶色的方式。

  因此,不過幾年,蘋果日報、壹傳媒打倒許多台灣報章雜誌,從台灣消費者手上,賺了一褲子的鈔票、成為各大新聞報導馬首是瞻、必會引用的第一大報。儘管壹傳媒的小報文化和腥羶色造成的台灣在文化、道德上的危機,歷年也受到台灣許多產官學界多少媒體人和學者一再防備和抗議。但顯然沒有人真正動得了壹傳媒,時至今日大概沒有人會懷疑壹傳媒的在台灣媒體、在大眾市場上的影響力。

  蘋果為什麼會這麼成功?過去傳播學界不少人以蘋果日報作為媒體經營管理的成功案例,進行批評分析。除了內容之外,有人注意到了,蘋果日報每每能夠善用,「破壞式」的行銷和手段,這種不斷玩弄惹人爭議、接近社會禁忌底線的方式,成功達成宣傳的目的、創造報刊大賣。而從近日的動新聞引發的爭議事件來看,似乎再一次採取這樣的路徑,但這次是否又成功了?值得後續關注。

  令人好奇的是,是不是沒人真正能夠動得了它?是不是儘管蘋果再毒、壹週刊再壞,不管你有多氣它,就是沒人動得了它?從過去的例子來看,也許是。因為它不會真正受到制裁,只要每次「出事」後,壹傳媒搬出「市場自由」、「新聞自由」當作免死金牌,便能夠讓真正有管制力量、具有法律制裁權的一方乖乖收手。在回答立委質詢時,主管機關NCC主委彭芸說無法可管,可見一斑。因此它能夠玩「一再碰底線、賺得人稱羨」的「遊戲」。

  不一樣的事,然而這次的動新聞事件,讓郝市府搬出兒少法重罰、立法院撻伐、非營利組織直接在立院抗議,讓壹傳媒首次態度軟化回應。頻頻試探台灣之禁忌底線的策略,在這次的「動新聞」事件是否觸及台灣人的底線,讓被動又善良的台灣人決心給它一個真正的懲罰?

動新聞壞就壞在細節

  西方人有一個有趣的諺語說道:「魔鬼就藏在細節裡(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註一),在既有的討論裡,這句諺語反映出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中,重視和細節的生活實踐,意涵著:「做事要成功,必須關注小細節,因為如果在小細節(細節)犯錯,那麼小細節就會像惡魔來臨一樣,導致一切努力付諸失敗。另一方面也呈現「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義。

  然而,極為諷刺的是,上述這句西方諺語,倒過來用,正適用於說明,為何動新聞產生台灣社會的集體憤怒如此劇烈。理由在於,壹週刊的動新聞,利用網路普遍在台灣發達的媒介環境,以動畫的技術和A漫式的內容,將犯罪和社會新聞鉅細靡遺的呈現,確實將「惡魔」 藏在動新聞的每個新聞敘事的「細節」裡。

  而在惡魔般的敘事和誤導之下,隨時都可能讓台灣閱聽大眾以誤解的方式理解這個社會,加深了偏見,每天在接受錯誤的資訊後形成可能的錯誤判斷和行動。一旦這樣的情況形成一種新興甚至流行的媒體文化,則恐怕在大眾自然而然的習慣這類虛假、灌水的假新聞時。無須懷疑的,動新聞這種毫不在乎新聞倫理、新聞真實地的倫理問題,勢必帶來新聞專業的嚴重衝擊。更加令人不敢想像的是,未來台灣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新聞?

它有十足的準備,台灣準備了什麼?

  動新聞在推出前已經有了十足的準備,網友Jeremy(註二)提及參與蘋果日報動新聞的體驗會議,並且發表若干心得和當時參與的情況在其中時部落格上,壹傳媒總經理Simon希望藉由動新聞將買報紙的讀者從實體轉戰網路,他們心裡盤算的是,利用動新聞只要吸引會買、觀看蘋果報紙的閱聽眾的百分之一(約兩萬人),便可以增加收入和投資提升報紙發行量之計畫,預估一年可以多出一億一千萬元新台幣。為了這個不算小的商機,壹傳媒嘗試的是,除了將動新聞播放在網路新聞之外,壹傳媒引進OR-Code軟體,能夠支援60餘款手機及各家手機大廠,提供手機收看動新聞服務。而這樣的計畫,值得台灣社會關注的,仍是其背後的經營新聞的「哲學」,也就是他會用怎麼樣的經營原則推出內容?

  根據Jeremy引用壹週刊總經理Simon當天的說法:壹傳媒賣你的,不僅僅是內容,而是『讓你Punch的感覺』,也就是驚嚇感。Jeremy用「蘋果日報版的藍色蜘蛛網」形容,這個既定的動新聞推出策略。而這個策略的具體的作法便是,現在大家都看到了形式,「你會看到兇手拿著一把刀,朝著被害人猛砍猛砍。原本的示意圖,一下子變成動畫了,Punch的感覺,一下子高升好幾倍。」

  假若真如Jeremy所觀察到的,為了能夠賺錢再賺錢,蘋果動新聞的Punch策略,無疑的,不只是對著每天看動新聞採取感官刺激的驚嚇策略來吸引閱聽人,同時也是透過每天製造Punch,來衝撞台灣的媒體文化,不由得擔心,會不會讓台灣人碰得滿頭包還自得其樂?

  回過頭要思考的是,蘋果每一次依靠使壞的點子賺錢都是在充分準備下行動,那麼台灣相關的主管機關,是否又有萬全的準備來迎接蘋果對社會文化規範衝擊的挑戰?如果沒有,那主管機關每天在作什麼?準備在堅持市場自由、新聞自由,而任憑台灣閱聽眾被碰得滿頭包嗎?

動畫新聞無罪,關鍵在於怎麼用它

  事實上,動畫新聞如果能夠善用,不必然是一件壞事。華視資訊處網路加值服務部主任-位明宇接受專訪時便指出:「真正的動畫新聞應該要base on true story(以真的故事為基礎)才對」,位主任強調,動畫科技使用在新聞不是罪,因此探討動畫新聞是否應該存在的問題,不如應該討論什麼時機動畫新聞才能夠出現。她認為動畫新聞使用的時機,應該是「攝影角度拍不到,卻又是重要環節。但書是,已經發生過了,就用動畫呈現,依據的是記者的認知,繪成CG單(註三), 用手繪交給CG人員,繪製成動畫新聞,這樣情況下才能產生動畫新聞」。

  位主任認為:「不要描述人的情緒,或表達案情的關鍵、事情發生的空間,就可以用圖畫表達出來。但是如果牽涉到新聞的本質,甚至說情緒、動作,這就牽涉到犯罪過程偏見或左右(事實、價值判斷)」,則一旦出現濫用動畫的狀態,那麼動畫新聞便詆毀新聞本身的價值,這是應該避免的。位主任提醒,「科技時代來臨,整個新聞是一個科技載體,應該更嚴謹,現在就是2.0的時代,自然會發展出更嚴謹的新聞,媒體的接近性更高,這個情況下,更要小心的面對,求真變成一個集體力量的達成。」

  只是,壞東西拿到好人手上,不會變成凶器,而好東西拿在壞人手上卻可能變成犯罪工具。「不談理想,只求賺錢」,顯然是公認的壹傳媒經營哲學,而這個經營哲學,很明顯的遠遠凌駕在壹週刊的經營物-新聞的專業倫理上。說穿了,對壹週刊而言,新聞是賣錢的東西,動新聞是賺錢的技術,沒有什麼倫理問題。所以,動新聞是不是新聞也許也不重要,不必拿到立法院爭議,問題是如何避免癌細胞一樣的動新聞被壹傳媒成功植入台灣,避免造成台灣的新聞繼續壞死下去。所以當務之急,應該談談怎麼「動」壹傳媒?而簡單的結論是,藉由動新聞事件要動壹傳媒,不在於暴力也不應該只限於期望慢吞吞的政府行事。民主的社會就要有民主的作法,公民力量是應有且值得期待的正義。也許拒買、抗買、抽廣告,都是讓壹傳媒不在新聞傳媒這個重要的準公共領域繼續使壞的方法。讓靠壞想賺錢的人賺不到錢,這才能真正動搖惡魔使壞的決心吧!

延伸閱讀:

陳宗逸(2003.04.25)〈「蘋果日報的衝擊」這一顆蘋果有讀嗎?〉,《新台灣》第370期

註釋:

註一:有趣的是,魔鬼這個角色,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希臘文”diabolos”,原意就是進讒言、中傷他人的「誹謗者」,而這個恰恰與壹週刊每每惹爭議時被指控的形象,極為吻合。進一步,可參考: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aid=2627

註二:Jeremy的數位碎碎念(2009.11.13)。〈我看壹傳媒的蘋果動新聞!〉,引自《中時部落格-數位部落格》

註三:CG為Computer Graphic之簡稱,即為電腦繪圖。簡單區分製作CG及使用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1. 沒有畫面(影片)、現場重建:有些事件是無法得到當時的畫面,或是不能以「真實」的畫面播出者,例如模擬空難、車禍發生經過、暴力血腥…等等,常用於災難新聞;2. 解說事件:當新聞內容無法只用口頭說明,必須輔以CG補充,例如統計圖表、地圖解說、關聯性圖解、颱風走勢圖、醫療圖解、工程剖面圖…等等;3. 字卡輔助:死傷、入圍、當選…等名單,或是文告、宣言、書信…等重要文字需要以字卡完全呈現之時;4. 視覺包裝:包括主播播報鏡面(框、版),或是營造節慶氣氛(例如:過年、聖誕節等等),或是配合該則新聞內容,增強視覺效果。資料來源:褚瑞婷(2005.06.24)。〈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之研究:以新聞動畫為例,《國政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