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兩岸的時事專訪節目,用英語製作面向全球觀眾的英國廣播公司(BBC) 的時事專訪節目,無庸置疑更具國際視野,更能觸及國際間重大議題,也經常邀請到在國際事務上甚具份量的頭面人物接受節目主持的質詢詰問。
這類時事專訪節目以Hard Talk最具可觀性,該半小時節目(實際長度約25分鐘)現由Stephen Sackur 主持,發問素以尖銳辛辣,切題深入見稱;而獲邀約接受訪問的政治人物,亦多久經歷練之輩;節目的可觀性不在於看節目主持如何發問尖銳,而更在於看到那些接受詰問的人士如何見招拆招,兵來將擋,對於眾所關注的一些爭議性問題給出他們的答案。
這類唇槍舌劍情況,對於獲邀嘉賓來自一些與英國存在較大分歧的國家的政治人物,尤為顯著。大概該位節目主持不自覺地也犯了一種很多時事節目主持的通病,就是對於與本國外交立場比較接近的國家的受訪者,可能因為同聲同氣,口徑相近,在發問時也比較客氣;但是對於與本國外交立場並不相近甚至大相逕庭的國家的受訪者,則很多時便先入為主地少了那份客氣,而且往往更不時打斷對方發言,針鋒相對。
本文想在這裡特別指出所見到的一些顯著例子。
上個月,香港證券交易所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在接受該節目專訪時,主持發問一直近乎咄咄逼人,而夏佳理則能略帶微笑地回答主持提出的多個關於香港前途的質疑性問題,比如回答說:
"閣下的關注並無根據”;
又或
“那種說法是不真確的";
“沒有證據顯示出現你所指的情況";
“我非常不同意你所說的…"。
對於主持的各個質疑性問題,一概給予否定性質的回答,幾成主調。
中國前任外交部發言人吳健民2008年3月接受Hard Talk的主持Stephen Sackur專訪。主持一如預料集中追問關乎人權一類的尖銳問題,吳健民以其一貫慢條斯理的態度回答說:
"閣下的問題總是假設事情往往兩極化,非黑即白,但我們中國人看問題並非這樣的,而是比較多色彩的。"
這算是連消帶打的回答吧。
早前,津巴布韋的候任副總理Arthur Mutambara 在接受該節目專訪時,不斷以堅定的語氣來駁斥節目主持所提出質疑該國政局穩定的問題,比如說:
"我們手上的資料,跟你所得的資料很不同 ";
“你手上的資料是錯誤的…";
"別對我們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子” ;
“跟你們在倫敦的一樣,我們也是很老練的…"
總之,你節目主持不客氣,我也不客氣地回答你的問題了。
一位伊朗高級官員Ambassador Ali Asghor Soltanieh在接受該節目專訪時被詳加質詢關於伊朗的核子設備,他一直保持微笑地回答問題,雖然主持幾次搶白打斷,他也很能保持風度。
巴勒斯坦一個政黨領袖Mustafa Barghouti MP – Leader of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Initiative 在回答節目主持質疑巴勒斯坦對解決以巴問題的立場時,好幾次以溫和的語氣說道:
"容我提醒一下閣下,情況是這樣的…"
不管你主持如何尖銳,措詞嚴厲,老子則已司空見慣,沒什麼大不了,這是何等汪汪大度。
相反地,該節目主持在專訪西方國家的一些政界人物時,卻明顯地總是比較和顏悅色,客氣一些。
這種情況頗堪商榷;時事專訪節目理應客觀中立,節目主持上述的處理態度,是應有一定的改善空間的。
可觀看節目:
BBC iPlayer – HARDtalk: Ronald Arculli – Chairman,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BBC NEWS | Programmes | Hardtalk | HardTalk in China: Wu Jianmin
YouTube – Arthur Mutambara – HardTalk Interview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