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因製播侵害人權的動新聞而引發數十公民媒改團體嚴正抗議,要求動新聞應維護基本人權,停止以動畫方式模擬「性侵害」、「性騷擾」、「兒虐家暴」等犯罪新聞。對此,《蘋果日報》迅速做出回應,表示將參照新聞局頒佈的「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將動新聞劃分為限制級和非限制級,並於限制級內容標示「未滿十八歲者不得瀏覽觀看」之警語。各界雖對此多半表示樂見其成,然《蘋果日報》實乃刻意忽視侵犯當事人人權之根本爭論,轉而以網路分級模糊問題焦點。儘管如此,數位媒體時代下的網路管制確實是一不容忽視的課題,面對網路世界裡的龐大資訊流,是否應納入篩選機制值得各方進一步審慎討論。
對於動新聞所引發的網路分級爭辯,長期關注媒改議題、「龜趣來嘻」部落格作者鄭國威表示,他贊成部分學者和政治人物所言,認為新聞應該都是普級的,「新聞產製最大的目的在於讓消息可以有效地被傳播出去,其基本假設是以理性的方式傳播公眾需要知道的消息,這是比較傳統的新聞定義,現在很多人提出各自的新聞定義,但如果我們認為新聞應該分級,如分為普級、輔導級、限制級或R級,那也代表我們允許新聞以煽色腥的方式呈現。」再者,鄭國威指出,不僅動新聞涉及是否需分級的爭議,事實上,當前台灣媒體普遍有煽色腥的傾向,特別是在報導社會案件時,不時刊登屍體和裸體的照片,或是對於犯罪過程進行比較詳盡的描述。他認為應該要抗議的是,「新聞漸漸變成一種娛樂的載體,而非真正的新聞。」
網路分級如何作? 明定分級方式、標準
鄭國威表示,網路分級事實上是一非常高難度的工作,「重點在於要用什麼方式分級、標準又是如何訂定」。以中國政府原訂於今年7月1日強制安裝於中國境內生產銷售之個人電腦上的「綠壩」軟件為例,中國當局聲稱此軟件可打擊網路低俗,重整道德風氣,以保護未成年的電腦使用者,避免觸及色情等有害內容。此一措施後來在網民的抗議下被迫取消,「因為不僅情色、暴力的訊息會遭到過濾,包括一些政治敏感的消息也會一併過濾掉,且其過濾標準是很不透明的。」
鄭國威認為,由於網路無國界,因此要真正落實網路分級是不可能的。一般施行網路分級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求網站本身自行分級,限制未滿18歲的使用者登入;然這屬於自律的行為,並無強制力。另一個方式則是配合過濾軟體對於網路內容進行審核,例如所謂的「家長控制軟體」(Crawler Parental Control),家長可設定孩童的使用帳號,限制他們讀取某些網站;不過這些軟體通常都只能在特定系統上運作,且大部分家長的電腦能力都比孩子低落,因此執行上有其困難。
保護兒少立意良善 但不可危害言論自由
儘管網路分級在具體的操作上有其難度,但網路分級究竟是否有其必要性?鄭國威表示,「我從過去的直接反對,到現在我的態度是轉為比較中立的。」早先,鄭國威持反對立場的原因在於,他認為網路分級是不可能確實執行的,只會造成政府挹注大筆金額建制效用不彰的網路過濾軟體,徒然浪費納稅人的錢。更重要的是,網路分級的判斷標準假如無法公開透明的話,勢必會危害到言論自由與多元價值。
目前鄭國威仍然堅持前述反對網路分級的理由,但他也願意相信部分公民團體的訴求確實是為了保護未成年的網路使用者,使之免於受到色情、暴力等不當訊息的侵擾。事實上,透過架設色情網站或暴力網站以從中牟利的人也確實存在,是故公民團體和特定網站經營者兩造之間的角力勢必會長久存在。因此,鄭國威認為他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以網路分級不可能施行為由,斷然否定網路分級的必要性。
另外,鄭國威也呼籲,儘管公民團體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但也往往因而賦予政府過多權力,高舉道德的旗幟施行不當措施,以網路分級為例,政府甚至可能因強力推廣某過濾軟體,引發圖利特定廠商之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