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第三屆Peopo公民新聞獎於十二月十九日在台大會議中心揭曉,頒發五項新聞獎以及五項特別獎,並表揚八位傑出公民記者。得獎作品中,以環保議題最受關注。而在八八風災中,公民記者善用網路科技傳播救援消息與監督重建工程,證明了公民新聞重要的影響力。典禮前並舉行「由八八風災看影音公民新聞的發展」論壇,邀請專家與在地公民記者,一同探討公民新聞的未來。

善用傳播新科技 公民記者傳遞一手災情

  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指出,八八風災證明了公民新聞學的彈性與能力,並顯示傳統媒體在地域上的侷限性。首先,與會者皆提出,新科技在時限上的迅速即時,無論是推特、BBS、論壇或部落格,能夠將災區第一手資訊與所需資源,向外聯繫;再者,以新科技為主要媒介的公民新聞學,從社區、公民參與乃至於與其他力量的協同整合,與會者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公民新聞學發展的再思考。

  長期關注地方事務,屏南社區大學許麗善老師,同時也是位公民記者,分享社大協助屏東地區救災的過程,展現公民參與的動能與即時性。政大新聞系教授孫曼蘋指出,公民記者的特質,在於資訊科技使用的力量強,這是一種社會階級的「科技權利大轉移」,在九二一震災的時候,傳媒只是附屬品,然而在八八風災,傳媒除了是主要聯繫管道,更是救災與重建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將災區影像與所需物資,第一時間傳送各地。而「民眾」是資訊產製的主力而非主流傳媒,孫曼蘋教授並舉「員林鄉親報」為例,展現地區公民傳媒,並不是事件的旁觀者,而是參與的一份子,強調公民如何透過傳媒在公共地方事務發揮一己之力。

  對於影音公民新聞未來的想像,孫曼蘋教授也指出,公民傳播體系、非政府組織與民間社群應該要串連,讓議題跨區連線探討;在傳播學術界方面,要能夠走到資源最匱乏的地方,或者協助社區進行試驗廣播,廣播具成本低、便利性高特質,符合一般小型社區所需。

社群資源整合 公民新聞可以發揮更大影響力

  社區營造學秘書長楊志彬則認為,目前公民新聞中心多在台北,如何建立自發性的「多中心社群網絡」,使這樣的能量能在災害事件或社會運動上發揮更大的效用,比如,這次由屏東地區發出的公民新聞數量相當多,然而,同為重災區的高雄縣,資訊流出則相對少了許多,這是在地公民參與傳播人數以及運作邊陲的問題。此外,楊志彬秘書長更強調,在Peopo平台上,能夠整合分享公民記者們的能量與經驗,使公民記者們相互提升。

  地方社群如何結合的問題,楊志彬秘書長認為,八八風災與九二一震災不同,九二一震災後呈現真空狀態,目前許多地方仍在重建。非營利組織加入協助,並結合地方,有「社區營造元年」之稱;八八風災中,在屏東有屏南社大的努力,但如何透過Peopo作為平台,將社區串連起來,是可以作的。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陳順孝教授則由新科技帶來的整合效果角度,切入公民新聞學的發展,並舉台灣數位協會為例,其整合並查證來自民間與官方的資料,上傳至網站供社會瞭解災情資訊。新科技的優勢在於免費、簡單、彈性與合作。以88news網站為例,說明新科技如何透過「遠端協作」,因而能夠「在地觀察、線上校稿」,有效率的與地方資源連結。此外,陳順孝教授也指出,這樣的整合,可進一步擴及集合88news、Peopo等公民新聞網站,成為一個平台,讓資源有效互相流通。

  深耕地方多年的台東公民記者「嘉蘭報告」,從前是綠色和平組織成員,作為一名新科技的初學者,以台東縣大鳥災區重建過程,分享災區重建在家屋、文化產業與災民心靈不同層次的過程,並長期關注,為在地發聲。八八風災重創台灣社會,不僅是物質與心靈上的損失,也帶出一連串政府面對災害,主流傳媒處理災情議題的失靈與限制,公民新聞學累積的動能則趁勢而起,展現公民作為社會參與一份子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