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興起後,不僅改變一般人閱讀報紙的習慣,也間接顛覆傳統「新聞學」的定義。2001年成立的udn.com,從一個內容提供者,擴大成為內容經紀人的角色,成功運用了網民力量來擴大傳統新聞網的資訊價值。運作原則是由聯合新聞網在其資訊架構下提供一個平台,蒐集網民的新聞創作,再經過新聞守門機制的篩選,將這些類新聞成品視其屬性與內容刊登在udn.com上。

  目前udn.com上的公民新聞,包括「我是記者」和udn部落格,民眾只要申請成為ireporter,通過身份認證後就可以上傳影音新聞,經篩選後的影音成品會刊登於聯合影音網,或跟主頁面的新聞時事配合刊登,甚至登上頭條,因此udn.com的新聞可以說是網民和記者共同合作提供的資訊結晶。

公民自己做媒體 地方新聞出頭天

  然而,甚麼樣的影音內容才是udn.com需要的新聞?以及公民新聞和傳統新聞有何不同?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內容部發展組主任蔡美玉說,udn.com作為一個大眾媒體,對於新聞的類別並無特別偏好,基本上是持多元開放的態度,除了對技術上的基本要求之外,基本上上傳的內容需符合新聞的原則,且ireporter應能針對內容主題提出觀點,並清楚的表達出來。

  ireporter上傳的影音作品和傳統新聞最大的不同是公民新聞較著重人物報導,且大多屬於主流媒體最難以觀照的地方新聞。蔡美玉說,她發現影音新聞上傳的最積極,且內容品質較高的ireporter,不是學得一身傳播技術的在學生,而是地方上的成年人士,他們關心家鄉事務,例如地方上的選舉活動、地方特色、公益與藝文活動等等。為了降低一般人對傳播科技使用上的障礙,udn.com也設置了「我是記者辦公室」,讓沒有技術背景的公民,也有產製新聞的能力。

udn.com開放平檯 擴充新聞網站多元價值

  「我是記者」單元從2008年八月創辦以來累積的ireporter共有1300多人,每月上傳則數有兩三百則,瀏覽量維持持平。雖沒有網站流量上的亮眼成績,但過去舉辦的主題活動都成功創造話題,如「幸福職人」生涯短片競賽,以及和東森電影台合作的「瘋短片 創意99」活動,即是透過異業結盟,以競賽獎金吸引ireporter上傳與主題相關的影音內容,也連帶提升了網站流量。

  然而,「我是記者」單元設置的目的,並不在於提昇整體網站的點閱率,而是強化多元資訊的蒐集能力。蔡美玉說,ireporter的影音新聞點閱率從幾百到上萬不等,其中又以選舉活動的點閱率最高,但是若以udn.com的整體流量來看,公民新聞的貢獻即不在於此,而是它擴增了原本網站的內容廣度。

  蔡美玉表示,自從網站納入了公民新聞機制,她發現在網路空間上,有非常多優秀的影音、攝影與文字生產者,「若是被眾多的部落格埋沒真的很可惜」,因此udn.com將於今年推出圖文新聞上傳功能,並設置排行榜與推薦指標,讓好的新聞作品可以藉由公眾平台被呈現出來。而這對於udn.com和內容提供者來說絕對會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模式。

新聞報酬由網友評價 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此外,udn.com也將設置內容回饋機制,即「閱聽眾媒體貢獻度回饋計畫」,從每則新聞的瀏覽數、播放數、回應數建立一套指標決定其新聞表現來提供實質的報酬,即是讓網友來決定新聞的實質價值。

  蔡美玉說,媒體的演化過程是從一個大眾媒體、分眾媒體、小眾媒體到個人媒體,最後發展成為多向傳播的全方位媒體,udn.com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大眾媒體,在「每個人都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的號召之下,減少單向傳播的限制,盡量做到讓網站中的每個產品都能夠與民互動,讓民眾來發聲。因此作為一個全方位的媒體,蔡美玉認為,除了提供專業的媒體內容之外,還要有能力作為一個個人媒體以及互動媒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