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電視商機看好,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預估未來幾年內,全球電視機市場胃納量將上衝二億五千萬台到三億台的高峰,有超過九成的新電視機都將內建數位訊號接收功能。為什麼呢?全球數位訊號轉換已如火如荼地開展,英國、德國、美國都陸續分區停止類比訊號,進行數位訊號轉換,可想而知,隨著全球數位電視政策的出台,數位電視與相關週邊的產值與市場需求會如何飆升。
這股市場力量到底有多強大?且看相關電子業、面板產業龍頭如何操作。2009年9月,鴻海併購全球第二大液晶電視索尼(Sony)的墨西哥組裝廠;10月,筆電代工大廠英業達和全球液晶顯示器龍頭廠商冠捷合資,目標瞄準大尺吋螢幕商品;11月,鴻海旗下的群創才拿下生產小尺寸面板的廠商統寶,立即又再宣布整併奇美電,一舉擠下指標性龍頭廠友達。這些在台灣舉足輕重的產業,也正是影響全球上千億商機的指標性產商,面對數位電視發展來勢洶洶,台灣是否已然做足了準備?
內容是王道 數位電視商機大
依據目前交通部的規劃,將開放至多五張6MHz無線電視執照,也就是說,在目前無線電視平台(基本頻道加上數位頻道共十五個頻道)之外,還有機會增加五個頻道,而這些取得執照的電視台,假若都將經營三個以上的數位SD頻道,則就至少可使無線數位電視頻道增加為三十個。然而,依照台灣目前電視環境與廣告市場下滑的狀況,不斷增加頻道的目的何在?是否能夠增益消費者的福祉?卻皆未能說明相關確切的配套規劃。產業為此還召開「如何面對第二梯次數位無線電視釋照」研討會,表達產業的立場和主張,並呼籲政府盡早公開政策方案以為因應。數位電視不僅牽涉龐大商機,攸關台灣相當重要的電子、面板業,更象徵下世代影音趨勢,重要性不容小覷。不過,當絕大多數產業僅在設備、硬體技術市場思考政策鬆綁、削價競爭的同時,卻忽略拉抬消費性電子商品最重要的內容與整合加值服務,這是長久以來台灣發展數位消費性產品時,最大的盲點。
於是,在研討會當中,有與會人士認為會議當中皆充滿技術的討論,缺乏對內容的思考,有失對於弱勢權益、文化多樣性的關心。其實,考量內容產業的提升,不僅是為文化涵養的思考,也是能以四兩撥千斤之勢將硬體設備拉提至與全球規格齊備的方法。但看近年來少數創造千億產值的三立電視台數位內容事業部,便是致力於將自製節目做為核心發展目標,並將節目內容模組化,拆解為各種平台皆能授權使用的最佳範例。
提昇內容加值服務 數位無線電視路更廣
倘若無法以節目內容精緻化的面向,思考如何在內容上注入更多資金和心力,其實即根本無法細緻化思考數位電視產業發展。現在的無線電視產業結構,還是處於垂直整合的狀態,也就是頻道內容與傳輸工程部門合一,並且受限於廣電法第十條,也就是規定電台設立應向主管機關填具申請書,由主管機關轉送交通部核發電台許可證使得裝設,裝設查驗合格後,由交通部發給電台執照,主管機關發給廣播或電視執照。如此一來,即便第二梯次開放新進業者競標,傳輸設備的擁有即成為很大的進入障礙,優質的純粹內容提供者難以進入,也就無須奢求創新內容或頻道能夠刺激市場競爭;也就是說,基礎傳輸建設若不能有效整合,內容層的投資便無法擴大,市場依舊沒有新意,又能如何叫賣周邊硬體商品?
近日專家發表有線電視數位化研究報告,報告發現人對於影音內容的耐受度高。也就是說,數位電視畫質的提升對一般人的吸引力並未若想像中高。然而相對應於畫質提升,數位時代所促成的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使用者創造內容),包括數位相片、影音檔、部落格創作等,以及網路互動與電信整合加值服務,都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惟有掌握由內容服務提升相應的硬體設備功能並進行實際測試,才能真正帶動相關軟硬體產業,由此開放第二梯次數位無線電視釋照,才顯得相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