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物」、「盟主」、「打怪」、「級數」、「練功」、「公」、「婆」……是線上遊戲的常用語,玩家們用這些「行話」形成各自的小天地。但別以為只有青少年沈迷網際網路,線上遊戲的魅力早已向下深探至學齡兒童,造就出許多「宅小孩」。
而線上遊戲的內容,有時處於灰色地帶的輔導級、限制級邊緣,無論是色情、暴力,或是網路特性隨之衍生的社交模式,不僅在心理,或是人身安全,對正在啟蒙階段、學習社會化的孩童身上,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網路的世界滑鼠一點,任人遨遊,在言論自由的外衣下,孩童的傳播權,需要業者、公共政策、家長與校園共同關心。
假作真時真亦假 線上遊戲誤導兒童價值觀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在2009年的調查,約八成的孩童(針對國小五、六年級)會玩線上遊戲。其中接近四成的孩童,每週花費十至二十小時玩線上遊戲;近五成孩童說自己會因為玩線上遊戲而忘記吃飯;三成的孩童自陳會熬夜玩遊戲,隱含在後的是網路成癮症。線上遊戲帶給孩童的感受方面,歷年調查顯示,認為打鬥場面血腥的孩童有所增加。超過六成孩童表示「遊戲中的女生穿的太少,覺得很色」。而線上遊戲也透過真實的金錢能獲得虛擬的寶物,或是請人「代練功」,這些寶物、「人力」價值不斐,兒盟研發處組長邱靖惠指出,研究顯示,這個年齡段(指調查年齡)的孩童,比成人更願意花金錢取得寶物或升級。
對孩童在社會與社交層面的影響上,孩童可能因此脫離現實,邱組長舉例,有孩童在上「赤壁之戰」歷史課時,認真地說:「曹操早被我幹掉了」。衍生出的是,可能有多少未被教導到的現實被孩童所誤認。與現實生活中的落差,更深刻地影響了孩童的社交行為,線上遊戲中有所謂「結婚模式」或「甜蜜交友模式」,利用人際交往拓展玩家人數與向心力,作為升級關鍵(才能打某些怪獸),邱組長表示曾接獲孩童電話詢問「如何交到老公」。線上遊戲也透過廣告以交友為訴求,現實生活中有人際障礙的孩子會上網路找朋友,索取「免洗的友情」。討厭現實的自己,喜愛網路的角色。潛伏在其後主要是實際上人身安全的問題。
邱靖惠組長進一步表示,由醫界資訊顯示,如果沒有約束,玩線上遊戲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所謂的「約束」,並不是指孩童不能玩線上遊戲。由於孩童所能認知與處理的能力尚未成熟,進一步擴及至網路使用,不論是無意識地自身逾越實體法律或權利受害,孩童通常不太瞭解甚至採取行動。針對線上遊戲,國內雖然有「線上遊戲定型化契約」與「電腦軟體分級制」上路。然而今日孩童似乎仍是可以輕而易舉接觸各類線上遊戲,落實成效令人存疑。
預防網路成癮 多關懷孩子身心需求
關於線上遊戲對孩童的保護機制,首先是技術層面,法規中也提及之「分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指出,除了分級,更要「分類」,業者有義務標示出遊戲內容,讓資訊完整公開,讓家長獲得充分資訊協助孩童選擇遊戲。而邱組長指出,國內司線上遊戲業務之經濟部工業局,本身甚至也沒有提供所有線上遊戲完整的分級資訊。進一步舉美國為例,其中央部會下設委員會,邀集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試玩線上遊戲,並訂出相關分級標準指標。葉大華秘書長也以南韓為例指出,網咖也作分級,十二歲以下孩童能接觸的內容與學校一樣。南韓近來也推廣免費「防沈迷」限制連網時間軟體與遊戲疲勞裝置,當玩到一定時間,遊戲會越來越難。此外,在「過濾軟體」方面,國內有付費的中華電信「色情守門員」,葉秘書長指出,應該要推廣至無付費,成為家戶中基本配備。
然而,影響形塑孩童身心,主要還是家庭生活。少子化趨勢與雙薪家庭多,邱組長說,從前仰賴「電視保姆」的家長,如今仰賴「電腦褓姆」。再者,孩童的資訊能力常遠遠走在家長之前,家長常感到力不從心,然而,教養的問題,還是家長必須關切的。葉秘書長指出,家長應該要能夠掌握孩子的電腦使用習慣。邱組長提供幾個方式:如前一陣子火紅的開心農場,其中有「偷菜」行為,家長可以機會教育;或是有家長在電腦旁貼上便條紙,註記時間提醒;也有家長透過msn與孩子模擬一下遇到線上交友可能的情形。然而,邱組長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孩童多元的興趣,這不是指塞滿每日的才藝班,而是依孩子興趣帶領如戶外活動等等。網際網路已滲透人類生活,如果是硬性禁止,孩童一定還是會找到方法玩,「家長要能參與關注、將步調放慢,一同學習成長。」邱組長說。
最後,在學校教育方面,邱組長建議教師不要將網路安全當作教科書的一部份,而是在課堂中作融入式教學。比方,請孩童上網找資料,但更進一步透過各種方法「驗證資料是否正確」,或是請孩童在網路聊天室發問,一齊討論網友回應。但是,教師也要注意數位落差的問題,也許班級中不是每個孩童家中都有電腦。
網際網路與線上遊戲不全是有害的,透過各方面的調整與引導,給予孩童足夠的知識,培養他們具有選擇網路內容的能力。則由網路獲得的,並不是只有色情暴力的涵化影響,或成癮後的「戒斷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