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性暗示做為廣告創意手段到底恰不恰當,這個問題從2009年五月「殺on-line」和「預言on-line」等廣告引發一連串社會爭議之後,近期又有一則線上遊戲廣告「人魚傳說」,因為同樣的問題上了新聞媒體版面,然而,因社會觀感兩極化讓問題始終無法獲得適當的處置。

很顯然的,業者認為這樣的手法能達成廣告目的,才進行再三的複製,而無視於NCC的開罰以及負面的社會觀感影響,畢竟,業者重視的是話題性帶來的銷售量,以及後續效應創造的產值等實質利益。

有人認為批判性暗示廣告的人是出自於一種「道德恐慌」,包括投書者、立委、和NCC等,而廠商正好可以利用這種道德恐慌來做產品宣傳,所以真正要解決問題,不是用違反法條一詞或罰款即可,而是要斷絕產商的實質利益,消費者的抵制對於廠商來說才是最大的威脅。

也有很多人基於多元社會的論點,認為性暗示廣告是多元呈現的一部分,並且指稱性感工作者也是現代社會必須予以尊重的一種職業身分,反對社會對此類廣告過度反應,應交由市場機制去決定。

但是反對性暗示廣告的人,認為這樣的女性身體展示,以及媒體後續對瑤瑤明星化的報導,會有「文化再生產」的疑慮,認為這樣藉由身體展露的經濟產值會成為一種社會規範,成為女性成長過程的一種意識形態。

南方朔曾在媒體投書中提到「醜聞經濟」的概念,認為現今社會名人藉由性、暴力、外遇等負面新聞創造實質利益的現象,必須從人對資訊的需求面來理解,他說到「現在的人只要不是失業或窮到家無隔宿糧,總是有不多的閒錢與太多的時間,這已使得倦怠無聊成了現代人最大的負擔,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病痛,而八卦就是填補這種無聊的最佳妙藥。」

這樣的論點或許一部分可以用來理解性暗示廣告為何總是廣告主最愛用的行銷利器,然而,大眾媒體影響力猶在,廣告做為一種社會符號的創造,在孩童性認同的過程中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NCC所依據的法條標準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持根據,也無法得到社會共鳴,只能對業者提出警告加以勸導,因此,社會上批判的聲音是必須存在的,透過對廣告符號表現的解構和反省,可提供社會大眾一個打破性別迷思的利器。除了追求兩性的實質平等,符號平等應是下一個需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