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國小師生短片企劃徵選暨創作輔導計畫」自第一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創辦至今,已然成為國內影像教育的重要培養皿。此活動由第一至三屆兒童影展策展人王耿瑜所發起,希望鼓勵小朋友靈活運用數位媒材,盡情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

  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是一長期的創作輔導計畫,前後歷經四個階段,包括:短片企劃徵選、創意影像研習營、創作與輔導、兒童短片創作成果展。短片徵選乃以「企劃案之原創性」、「兒童觀點」、「執行的可能性」做為主要評選原則,共遴選出十組團隊,再邀請實務經驗豐厚的導演以及參與師生共同討論,激盪創意、深化觀點。今年的監製群囊括王小棣、楊力州、林育賢、溫知儀、王嬿妮等擁有豐富經歷的影像創作者。

創作即教育 發揮孩子的影響力

第一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創辦前一年,王耿瑜去了一趟漢堡國際兒童影展,看到一群上過影像創作工作坊的小朋友的成果發表,大呼過癮。「他們的影像創作分了很多不同類型,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怎麼帶領小朋友去運用攝影機,透過這個媒材去關照他們跟這個城市、跟他們的生活和同儕之間的關係。」2004年策劃兒童影展時,王耿瑜便好奇,小朋友究竟會如何透過數位媒材表現他們的想法和創意?於是她開始設計遊戲規則,邀集六十位種子教師參加工作坊,活動結束後返回校園和小朋友一同構思,協力完成一份短片企劃案再寄回公視參加徵選。評審從中挑選十份企劃案,並邀請十位導演各自認養,陪同他們在四個月內拍攝完成。影展期間舉行首映,也讓參與的導演們和這十個團隊有半天的時間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的過程。

於世界各地積極推廣動畫的比利時導演Jean-Luc Slock在第一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以紙黏土動畫《口哨的故事》(The Whistler’s Tale, 2002)、紀錄片《我們這一群》(Speak of Us, 2002)受邀參展,他的作品和理念也給了王耿瑜很大的啟發。「他長期去很多不同地方帶小朋友參與動畫工作坊並且拍紀錄片,包括去波斯尼亞帶小朋友拍戰爭、去布吉納法索帶小朋友拍水資源。在比利時當地,則是帶小朋友拍對於身份認同的看法。」從Jean-Luc Slock帶領小朋友創作的方式中,王耿瑜意識到,其創作歷程本身就是一種寓含教育意義的行為,這些小小的細節都將落實在他們的生活中,逐漸發酵;同時,「讓小朋友擁有自己的創作,且讓他們覺得是被重視的、可以發揮影響力的。」

團隊合作最可貴 創作反而是其次

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創辦迄今已歷經四屆,當初創辦的初衷主要是希望小朋友透過數位影像這種新的媒材去表達,去創造出他們眼中的世界,然而,經過前三屆親自參與三十所小學的拍攝計畫後,王耿瑜開始改觀了。「你發現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創不創作這件事其實有時候反而是其次,因為他們只是利用一個工具『共同』完成,可貴的反而是全班一起面對一件事、並共同完成的團隊合作精神。」

從旁觀察師生團隊拍攝的過程,王耿瑜也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部份。平時老師在其專業教學領域皆表現得像一名老師,但涉及影像創作,他們其實也和學生一樣,都還在學習、摸索的階段。「在這樣的狀態裡頭,可以看見老師自身的開放性,他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怎麼去跟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件大家都一起在學習的事情。」王耿瑜認為,師生短片創作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讓小朋友覺得好玩,他們透過一種像遊戲般的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本身反而比較重要。看到小朋友拿起攝影機時全心投入的神態,王耿瑜掩不住興奮地說:「好動人!幾乎很少可以看到小孩子如此專注!」

「小導演大夢想──台灣篇」 家庭、同儕、公共議題成為焦點

本屆「小導演大夢想──台灣篇」參展的作品包括《小螃蟹上高塔》、《爸爸的功課表》、《我的羽球夢》……等,這些作品散發一股稚拙的童趣及清新的心意,透過影像這種便利的媒介,他們主動探出觸角,學著去觀察、體會,叩問他們和親密家人之間的關係,培養對身邊事物的關切,進而與家庭、同儕、社會環境形成更緊密的關聯和交流。

除擔任本屆兒童影展顧問外,王耿瑜同時也是小導演大夢想短片企劃徵選的評審之一,根據她初步歸納,本屆參展的十部作品中就有四部題材和家人相關。其中,《爸爸的功課表》描述一群向來被師長指派功課慣了的小朋友,也想幫爸爸規劃一個功課表。影片中可以看見現代家庭中多樣化的親子互動,流露著孩子對父母的關愛之情,以及他們對於陪伴的渴求。王耿瑜直呼:「這部真的太讚了!我覺得是一個好棒的題型。其實當爸爸媽媽也是要學習的……」

另有三部短片是跟同儕彼此共同學習、成長有關,像是《我的羽球夢》、《愛表演的Kids Class》、《一起跳吧》。王耿瑜表示,這類題材其實比較像是一種活動紀錄,但是在監製的引領下,可以看到從平面腳本變成立體影像時的一些調整和討論。其他三部則是和公共議題相關,比如《小螃蟹上高塔》觸及了環保議題;《僑,好了沒》記錄小朋友一起去跟廣愛教養院的唐寶寶相處;《大樹腳73號》則是聚焦在校園內一棵的百年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