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公視舉辦的「2010第四屆國際兒童影展」的兒童評審徵選活動。這次的擴大招募活動,最後會選出七位中小學生擔任評審,評選入圍「小導演大夢想—台灣篇」的十部影片,希望透過頒發「兒童評審獎」獎項,更貼近兒童觀點、落實兒童參與。

經過第一輪書面篩選後,共有來自全省的34位小朋友參與這次面對面招募徵選。大多數孩子是第一次參加評審徵選活動,他們自己主動報名參加,熱切表現出對兒童影片的喜愛。

分享觀影心得 小小評審潛力十足

負責兒童評選的古文秋說明,學童需現場觀賞兩部短片後試評、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專業評審個別面談。學童需要能清楚表達自己對影片的觀點,還要能與人溝通、討論和書寫意見。小六學生林預的媽媽表示,希望女兒可以透過這個活動練習膽量和與人交流。

分組活動的進行,是讓三位專業兒童節目的媒體人在旁觀察評分,共分五組,依年齡、性別和地區平均分配。

天母國中一年級的黃韻智強調,她很樂意與他人分享對影片的看法,因而對此活動感興趣。能清楚寫下自己對於影片意見的陳子堯,在活動結束後表示,時間不夠讓他充分分析影片,又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寫出影評並與其他人討論分享,認為徵選過程頗有「刺激的氣氛」。

明湖國小五年級的黃婕表示,與人討論影片相當有趣,這個活動是自己在網上得知後,請父母代為報名的。在討論過程中,她發現其他人好像能談的比自己深入,但還是希望能獲選擔任評審一職,覺得這是一種榮譽。

古文秋指出,讓學童試評的這兩部短片,是選自第一到三屆的兒童影展參選短片,由台灣的孩童拍攝,依此規劃與這些影片拍攝者的年齡相符的9~15歲學童參加這次兒童評審徵選,目的是了解大人和小朋友的觀點差異。

透過參選者表達對影片的意見,匿名評審團發現有不少小朋友會提出更深入的影片拍攝或結構安排問題,有些小朋友的意見甚至讓他們印象深刻,具有十足的潛力。

這次的兒童評審候選人資格,涵蓋了曾參與公視前三屆「小導演大夢想」影片創作者、曾參與公視營隊的兒童、公視之友兒童會員,以及喜歡看電視、電影或有影片拍攝經驗者。

負責人古文秋表示,兒童評審正式評選這次影展的影片前,會指引導一些角度讓小朋友學習如何評審影片,讓小朋友「言之有物」。

從觀影到拍攝  落實兒童參與

古文秋表示,這次的活動參與者,還有機會參與明年公視的「小導演大夢想」拍片計畫,這個針對國內國小師生所設計的拍片輔導計畫,是讓學童親自參與導演、編劇、演員或剪輯等工作。

曾經參加過公視的動漫營的陳子堯表示,他希望能體驗影評工作外,自己喜歡活潑類型的影片。對於「小導演大夢想」計畫相當感興趣,平常喜歡看動漫的他,以後想拍「瘋瘋的、不正常的人」作為題材的電影。

桃園國中的呂孟潔表示,自己曾隨小學老師拍攝過原住民題材,之後就對紀錄片產生興趣,升上國中後,仍自願參與城鄉交流活動的志工組織,她希望將來能拍攝關於城鄉小孩家庭的故事,並以「快樂當成回憶」的節奏拍攝愉快的紀錄片,和其他參加徵選的多數學童一樣,她喜歡會讓人開心的影片。

光復國小五年級的林佳欣表示,電影「馬達加斯加」就是有樂趣的節目,平常喜歡接觸有樂趣、有知識性的影片,「下課花路米」是不少小評審們經常收看的公視節目。

黃韻智對影片有濃厚興趣,原因之一是她正在擔任總統府兒童導覽志工的,經常接觸館內的影片。而且校內美術課也曾與同學合拍過與教育意義有關的短片。喜歡探討人生議題的她,認為用採訪小孩的觀點所拍攝的「茉莉人生」十分動人,也希望透過國際兒童影展,看到更多國內外有關孩童世界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