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一月廿三日,美國總統布希向國會提出國情咨文﹐同一天一個叫政治(The Politico)的新媒體誕生了。The Politico甫出現就引起美國政界及新聞界的討論。它專門報導政治新聞,尤其著力於2008年總統大選情勢暨兩黨候選人的動向解析。此外,它還是一個多平台的新媒體,旗下擁有一份報紙叫The Politico,一個網站 politico.com/ 。許多人都在關注它的發展。

主流報紙記者、編輯紛紛加入

  從主流媒體延攬高手加入﹐是The Politico 受到矚目的原因之一。包括《華盛頓郵報》全國政治版主編約翰.哈理斯(John Harris)、華府特派員吉姆.范德希(Jim VandeHei),《時代雜誌》的麥可.艾倫(Michael Allen)以及資深政治專欄作家羅傑.賽門(Roger Siman)等政治新聞老手都已投身"政治"的行列。哈理斯是"政治"的總編輯,范德希出任執行主編﹐另《紐約每日新聞》的布魯斯.多瑞克擔任編輯主任﹐《今日美國報》的比爾.尼可拉斯,則將擔任"政治"副主編及特殊專題的主編。在華府擁有廣闊人脈的《號角報》(Roll Call)國會記者約翰.布瑞斯納罕,以及《國會山莊報》(Hill Newspaper)資深記者約瑟芬.依恩與派翠克.歐康納也加入。另一位關鍵人物是金姆.欽史力,她在過去兩年協助《華盛頓郵報》開拓無線電廣播及電視客戶,未來將頃力建立"政治"的市場口碑。

  這些人的跳槽動作,成為美國媒體界的熱門話題。他們遠離了傳統印刷媒體,結束了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投身於新生媒體的挑戰中﹐引起新聞同業共鳴。《紐約每日新聞》記者本‧史密斯就說:「現在看來,留在印刷媒體內似乎要比進入新媒體風險更大。」他已決定為Politico.com撰寫有關美國2008年大選的文章。 有評論說:「如果“The Politico”最終能在美國獲得成功,將意味著網路已經成為主流記者轉型的不二選擇。」

  "政治"的創辦人羅伯特.阿伯里頓(Robert Allbritton)現年卅七歲,是《阿伯里頓通訊社》的老闆。這家通訊社由他的父親約瑟夫.L..阿伯理頓(Joseph L.Allbritton)創辦,旗下還擁有華府ABC分社以及WJLA地方電視台。約瑟夫也是《華府星報》的前老闆。因為創辦The Politico,阿伯里頓最近成為美國媒體界的鋒頭人物。這也難怪,正當所有媒體擴大裁員之際,他卻大肆招兵買馬,還一次網羅這麼多大牌記者及編輯。

創辦人看好華府政治廣告市場

  阿伯理頓動念興辦The Politico,主要是看上華府政治廣告的潛力。目前包括政府承包商和遊說團體的議題廣告,已足以養活兩個國會山莊媒體–《號角報》和《國會山莊報》,阿伯理頓認為還有第三家媒體的空間。道理很簡單,根據統計,二○○五年光是華府的遊說和利益團體,就投下廿億兩千八百萬美元用於遊說國會和聯邦政府各部會,阿伯理頓說未來的市場只會更大。所以早在報紙名稱還未決定前,他就已開始在招攬廣告了,「這就像宣佈要上市但還未生產的電腦軟體一樣」。

  印刷媒體加網路是阿伯理頓選擇的經營模式,他希望讓網路與報紙互補分工﹐達到最大的營運效益。不同於許多唱衰報紙的看法﹐阿伯理頓認為報紙的遠景是整個集團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有一個印刷產品,你就可以得到無限的廣告預算」;「所謂報紙完全受制於網路的說法」,在他來看那是不懂媒體的人講的外行話。

  包括記者、編輯加上攝影、漫畫家以及廣告業務人員,"政治"一開辦就有近五十人的工作團隊。阿伯里頓特別強調資源整合的重要。這位"政治"的創辦人已經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談妥一項合作協議,讓他的記者和編輯在CBS有足夠的曝光機會,記者們也會經常出現在華府的第八頻道。至於網路方面, The Politico新聞團隊將會製作即時的電視新聞在網路直播。但在一開始,阿伯里頓的多媒體事業先從報紙發端。每週三天國會開議時,兩萬四千份小開本報紙The Politico會送到國會山莊及遊說團體群集的華府K街。

  阿伯里頓對“The Politico”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已準備花大錢,為記者們採訪大選提供高昂的設備,包括租飛機採訪總統選舉重要時段等等。雖然還不知道到底他能忍受赤字到多久,但阿伯里頓顯然是有備而來﹐他說任何人想在創辦媒體的頭一兩年就賺錢﹐那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所談的是去改變人們的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時間的。」

報紙加網路 新媒體引人入勝

  兩位前華郵人—哈理斯和范德希,將在阿伯里頓的媒體新事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次訪問中,兩人都對華郵說了許多好話,但哈理斯承認﹐「當有機會跨入多媒體平台時,那種誘惑很難抗拒!」被問到在為報紙、網路及視訊招募人才時﹐各有哪些不同考量?哈理斯說他不會去問軟體技術或是攝影技能之類的問題,他只問:「這個人是否已經作好某種心裡準備?他不要那種只是為了得到一份工作的人,就像過去廿年他在華郵那樣,那是屬於五○年代的生涯模式。今天的媒體市場要想成功的話,新聞記者必須要有更多創業家的特質。

  哈理斯也想尋找出一個新的寫作模式。他說,「簡樸的、不偏不倚扮演上帝的聲音,這種傳統報紙的寫作模式,妨礙讀者了解事情原委,必須設法改變。」范德希也說,他希望的是具有感染力的記者,內容讓讀者樂於閱讀,並有助於他們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范德希尤其肯定報紙結合網路的新形態。他說,人們想要更快地獲得訊息,並能有更多的直接對話,「那種上午十點鐘發生的事情,經過記者寫稿再刊登在明天報紙上的形式,已經完全過時了。」

  確實就像范德希描述的,The Politico結合新舊媒介的模式, 讓閱聽大眾可以同時滿足速度和深度的需求。 點進Politico.com,不但有文字、圖片還有影像﹐內容琳瑯滿目,有「國會春秋」、「2008年大選」、「遊說新聞」、「妙點子」、「政治好好玩」、「政治工作」,除了提供各種面向的新聞訊息,也充分與讀者互動。而每週出刊三次的報紙,則側重議題分析與政情內幕。

  哈理斯和范德悉並非最早放棄主流媒體投身網路創業的人。四十三歲的美聯社首席政治寫手朗.佛尼爾最近就跳槽到HotSoup.com,那是一個政治取向的社交網站,由前柯林頓和布希的幕僚合力創辦。佛尼爾說一些記者換老闆並不須驚訝,「我們都是有好奇的人,總是在想著下一個落腳處。 網際網路為新聞事業增加了這麼多的機會,我們不應該就只為城裡頭的大報工作 。」

  The Politico是在帶領風潮嗎?或許。但對一些網路老手來說,"政治"聽起來更像是在PoliticsNow.com 和 AllPolitics.com,這兩者當中的一個,這兩家網站都是在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時崛起,而在不久前才消失的。前美聯社記者伊凡.偉特曾是PoliticsNow.的編輯,他說根據他的經驗,是有許多人會對專注政治新聞的網路媒體感興趣;「問題在於我們當時仍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感興趣,以及誰將會掏錢出來買廣告。」

引領風潮 專家看好政客的未來發展

  不過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的偉特也認為「時間已經改變!」當年他們的團隊是用手動來編碼完成網頁,如今透過更先進的技術,又面向更龐大的網路市場,他相信阿伯理頓的新事業應可撐得久一點,「我是真心希望他們成功!」美國展望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喀特納爾則在接受筆者請教時表示,The Politico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定位清楚,他們走的是菁英路線,影響的是意見領袖,主要廣告來源為遊說團體。其二是跨媒體平台,以新舊媒介的結合來滿足讀者的速度與深度等不同需求。儘管成敗有待觀察,他樂觀其成。

(原文發表於 2007-04-10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

後記:

一、二○○八年五月十六日,The Politico總編輯約翰.哈理斯受邀到布魯金斯研究院的「週五午餐會」演講,筆者特別向他請教營運狀況。據哈理斯說,The Politico創刊一年後,從二○○八年初起已經達到月收支平衡,希望到年底可以做到年度收支平衡,第三年起開始賺錢。目前The Politico的編採人員共40人,比創刊時略有增加,免費報紙The Politico由於廣告激增,已從每週發行三次改為五次,份數27,000份,主要發送對象還是國會議員、助理、政府官員、遊說公司、華府智庫專家等。我國駐華府代表處也是The Politico的廣告客戶,詳見〈一則烏龍廣告壞了一場入聯討論會

二、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從兩黨初選到歐巴馬、麥肯對決,過程高潮迭起,提供Politico.com這家新創的政治專業媒體絕佳機會。Politico.com和CBS、LA Times等主流報紙合辦好幾次總統初選辯論會,其專業性得到主流社會的肯定,名氣逐漸響亮,業務拓展更為順利。據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的《紐約時報》報導,Politico Network將和路透合作供應文章和圖片給報紙客戶,並在刊登的報紙網站上販賣廣告,目前已有十五家報紙加入。報導形容The Politico是一家發展快速的新媒體,短短兩年時間就成為全國知名的以報導華府政治以及選舉競爭為主的刊物,其網站Politico.com每月到訪人數超過三百萬人次。

(本文節錄自《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發展觀察》)

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2/index.php?storytopic=66&star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