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2009年底《天下雜誌》公佈調查顯示,有六成七的民眾不了解什麼是ECFA。六個多月來,政府多管齊下宣傳ECFA,但效果仍有限。多數民眾搞不清楚ECFA具體內容,只看到不同陣營在喊輸贏,引來一場藍綠媒體空中論戰。【註一】
對此;馬政府「病急亂投醫」,竟然要輔導失業勞工就業的勞工局去宣導ECFA政策,此舉不僅令失業勞工傻眼,更多的民眾多表示不能接受,直批是直對失業勞工的傷口灑鹽。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指出,ECFA內容都還未確定,由輔導就業的就服機構宣導ECFA,不配合就不給補助款,非常不妥當。黃淑英說,到就服機構的勞工只是希望找一口飯吃,不是畫一碗飯。黃淑英不滿勞委會在ECFA都還未形成政策前,就編列805萬宣導費用,其中370萬來自就業安定基金,等於拿勞工自己的錢宣導就業市場的動盪。但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否認動用就安基金編為宣導費用。國民黨立委黃義交認為,ECFA將來經立法院通過後,公務員就有義務宣導,但在還不是政府政策前,勞委會宣導貿易自由化時,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為了擴大宣揚兩岸政策,尤其是兩岸洽簽中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據陸委會首度披露的委託廣播電台一覽表顯示,陸委會一共委託16個廣播頻道播出有關宣導兩岸政策的節目,頻道涵蓋全台灣的,只有中廣新聞網的「兩岸話題」節目,其餘頻道都是地方性頻道,涵蓋範圍大多集中火力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等中南部縣市。(中央社2010年2月4日)
除了增加廣播頻道之外,陸委會高層官員與地方菁英的座談會,也將從縣、市深入到鄉鎮座談,尤其是中南部的鄉鎮,陸委會正在聯絡安排主委賴幸媛及三位副主委下鄉座談。
陸委會今年宣傳ECFA計畫新增廣播電台,強調深入基層偏遠地區,以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三中」人士,做為主要溝通對象,還將新增鄉鎮座談。 據悉今年在廣播電台的宣傳上增加1倍,包括:寶島新聲電台(覆蓋區域:北北基)、環宇電台(桃竹苗)、羅東電台與佳音電台、(宜蘭、台北)、燕聲電台與東台灣電台(花東)、正聲廣播公司雲林電台(中彰雲嘉地區)、漁業廣播電台(台南高屏及東部)。
官員說,新增電台以偏遠地區、基層地區為主,聽眾多是勞工階層,節目主持人以熟悉地方的在地人為主。另外,也延續去年到地方與菁英座談計畫,將增加鄉鎮座談,更深入基層,也以中南部為主。此外,政府也僵加強對年輕人的文宣,例如到台大校園等合辦活動,利用通識課程,讓政府官員深入校園宣導ECFA。
記者訪問到專研ECFA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博士;他提及,勞委會行文到勞工局要求配合政府宣達ECFA政策,不僅要求勞工局配合,還要求政令如同樹根般不斷「向下延伸並開展」。現今除了勞工局要配合,就連教育部網站、自強號火車車廂LED跑馬燈、郷鎮市首長下及村里總幹事等無一不淪陷。甚至深入校園利用課程傳達ECFA。
對此; 許教授進一步表示;「宣傳ECFA」不是不好,而是馬政府應該透過媒體或是人對人的傳播把「簽訂ECFA的好處與壞處」說清楚講明白,要把簽訂後的優缺點羅列出來,好讓人民公斷。而不是一昧宣傳簽訂ECFA的好處。
馬政府砸大錢買中南部地方電台,是否會造成「涵化」效果?【註二】許教授對此大表不認同。許教授說,馬政府應該對民眾「說明」清楚,說明ECFA簽訂後對大眾的經濟及生活會有什麼變化?而不是讓人覺得ECFA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許教授最後補充說明:「其實,媒體應該回歸中立的監督立場,而不是為了點廣告費、宣傳費就替政府背書講話。ECFA不是藍綠問題,而是攸關數百萬勞工家庭的未來。」政府宣導政令不要騙,要誠實講、明白講,讓民眾自己評斷,而大眾媒體也該忠實且公平地報導。
延伸閱讀:
【註一】天下雜誌 作者:溫典寰(整理) 2009年9月,快速了解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
自由時報(2009-12-16)報導,馬政府成天把宣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掛在嘴邊,但似乎毫無成效,《天下雜誌》公布的2010年國情調查顯示,民眾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ECFA者,高達67%,了解或非常了解者僅30%。此外,台聯也公布民調也指出,68%民眾認為ECFA只對大財團及某些企業有利,認為對白領上班族及勞工有利的僅7%,同時有49.2%民眾認為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太急。
【註二】涵化理論:意指,閱聽眾長期暴露在相同的電視訊息下的閱聽人,將會產生同一種結果,也就是被電視機灌輸了一套共同的價值觀以及角色認同等。這種過度暴露在電視訊息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所稱的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