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公民會議第一場「公共媒體、國家與公民社會之三角關係的再思考:從公廣集團的困境談起」,邀請交通大學科技與傳播系副教授魏玓擔任主持人,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專欄作家周弈成一同與談。

魏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媒體?

  首先,魏玓以去年媒體公民會議的開場白為引,今年如去年一般,公共電視舊有問題仍未解決,公民的期待也未被滿足,反而公視內部越發爭議;從內部董事會任命等瑕疵,到公視修法後造成董事會的癱瘓,雙方司法上的對立致使董事會無法運作。魏玓指出,在公視成立十年後,現今的困境,是公民社會對公視問題的冷漠,同時,媒體在促進社會溝通的角色上,也未開啟公視議題的討論。

  除了內部衝突,在國家方面,媒改團體普遍認為國家缺乏公共媒體政策與準備。魏玓表示,從1998年公視開播以來,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公視唯一的修法是將董事人數從11-15人改至17-21人。但增加人數卻未真正解決公視問題,國家和董事之間沒有合作,反而新、舊董事互相祭出假處分鬥法。

  魏玓認為,公民社會對公視議題是消極的,儘管公視有許多得獎的影視作品,但這不代表有足夠公民社會的想像和認知。他指出,要再思考這些問題,必須先回到我們對公民社會的假設。第一,矯正商業電視機制失衡,是否真的必須依靠公共媒體?第二,公民媒體與公共電視是互動的,但台灣是否已有成熟的公民社會?第三,在參考各國公共廣電的運作與制度上,台灣社會是否有自己的獨特性或能力,而無須參考國外制度?

  就上述問題,魏玓表示,除了建立公共電視制度之外,也許仍有其他替代方案或可能性策略。第一,商業廣電的「公共化」,公共電視與商業電視的抗衡,商業電視是否有可能發生質變,而不見得一定要寄望公共電視;第二,設置公共化的節目製作和研發中心;第三,公民社會的公共化,媒改者是否有其他方式促成?例如,各種小型的媒體公共化等。

孫窮理: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孫窮理以苦勞網的經驗為例,他表示獨立媒體過去和非營利組織產生互動的關係是重要的,這也使得苦勞網能將議題的各種面向,由許多人一起「拼」起來。他表示,苦勞網創生時是反對客觀性,做為一個運動的媒體,其施力點是一個可以想像和討論的問題。

  孫窮理韓國媒體行動為例,表示若未來公廣集團規模更大時,也可能有更大的黑手想介入。因此,在苦勞網內部不太去討論資源的問題,而是認為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情,就是避免這樣權力的介入。他指出,公民社會對公視問題的袖手旁觀,反應的是一個缺乏共識與溝通的問題。他問到,媒體是否可以當作一種運動?運動是透過社會互動的關係。他認為,外部力量其實反而不是重點,是否具有內部專業性,才是能真正抵禦外部權力介入的力量。

周奕成:公共電視應更具「公共性」

  周弈成有不同的想法,他大膽警告該創見可能對傳統對公視議題的思維具有傷害性。他認為,公共電視集團現在聲稱是「你的公共電視」,但經費來源仍以政府為主。而在過去推動公視進程中,主要受學院知識份子與進步媒體人的影響,來自社會的支持和監督的力量都很稀薄,這使得公視運作形成一個自我認同,而不需要介意外在聲音的社群。

  周弈成指出,目前公廣集團已然忘記原本的目標性,第一,是不知為何公共,第二,是沒有共識的公共。從公民觀點上來看,公視的發展變成一個由少數人才能問責的機構,使公視儼然就是一個國家電視台,卻自以為它不是一個國家電視台。特別是過去在董事遴選立法上,訂定了一個過於嚴格、複雜的法條,當初為避免民代、政府體系等的介入,卻使公視董事會的產生,已脫離民眾認知的常識。

  周弈成建議,公共電視的未來應以具備一種華人民主社會的思維。除了重新定義公共性與民主政治的相容性,在培養菁英的共識上,以國家戰略與產業策略為重;在民主政治與公共性上,應建立公民能夠理解的公共制度,並能問責的公共媒體。他建議,未來公廣集團應以以航空母艦自詡,應和政府政策和民主社會共同合作,希望能成為一種宣揚海外的可能性。

  現場討論時,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洪貞玲提問,就媒改來說資源的問題,以PEOPO來說,實際所需資金並不多,但內部如何跟公民社會做更強烈的互動,再者,內部人員又是否具有此意識。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林福岳提出,也許應利用論壇來匯聚一些行動力,發起公民連署表達呼籲董事會停止內耗的聲音。

  現場也有公民提問,就民眾而言,公視應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又這些價值如何獲得民眾的認同,同時,又如何避免這套制度流於少數人想像的共識?

  主持人魏玓回應並總結,商業媒體聲稱滿足一些閱聽人的需要,但台灣社會商業媒體和公共不合理的連結仍然沒有解決。他表示,也許我們不單是要問公共媒體需要訂定什麼目標,更要問公共媒體需要的是什麼?過去以來,我們期待有相應的資源投入公共電視,但這是否是在公民社會共識下投入的?台灣一直以來沒有辦法做到徵收收視費,這就是一個公民認同的問題。

延伸閱讀:

公共媒體、國家與公民社會之三角關係的再思考:從公廣集團的困境談起

更多會議內容請見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線上影音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