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傳媒是生活要素,有如陽光與空氣,無所不在地提供人們資訊,描繪著時代的變遷。不過,傳媒提供的資訊,並非永遠正確,理解傳媒如何產製與呈現新聞,作一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必須仰賴「媒體識讀」教育。然而,隨傳播科技的發展,人人得以紀錄現場,孕育出一股與傳統新聞產製不同的力量—「公民新聞學」。遍布社會各角落的公民記者們跳脫組織,以個人、在地觀點報導身邊與社區的消息,透過網際網路,能更有效地交流。從解讀媒體到產製新聞,更象徵了「傳播權」的轉移。五月二十二日,媒體公民會議邀請長期耕耘公民新聞實作的社區大學教師們,共同分享轉變的過程與經驗。

  南港社區大學講師JADY老師,在社大服務已有七年資歷。「社區大學不等於老人大學」JADY老師首先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停止學習就會變老」。學習之外,JADY老師將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的動力轉化為關懷社區的活力,這份關懷進一步培育了公民素養,進一步引導個人參與公共事務。公民新聞實踐如何進行?南港社大的學員首先由學習電腦技術開始,JADY老師並引介公共電視的Pepo公民新聞平台,鼓勵學員由身邊人事物記錄起。同時也是公民記者,板橋社區大學講師大暴龍老師同樣指出,每個人生活周遭發生的各種事情,「只要稍稍關心注意,都是拍設紀錄的好題材」,也可以挑自己最喜歡的議題下手,由正面角度切入。他並指出,作為教師,不要一開始就刻意讓學員接觸太艱澀的議題,以免嚇跑學員。大暴龍老師原來是板橋社區大學的學員,後來投身公民記者,最後重回社大傳授經驗。並舉自身作為公民記者的例子,如何與當地人溝通並熟稔,長期耕耘,是獲得消息的關鍵。

  大暴龍老師並指出公民新聞的三項特性:「在地發聲」、「社會關懷」與「公民行動」。而公民記者的「不專業」,大暴龍老師強調,所謂專業,指的並非是傳播技術的應用,相反的,公民記者深入、持續地關注議題,是主流傳媒作不到的。「公民記者不要妄自菲薄」大暴龍老師說,並表示當初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是對傳媒現勢有所不滿,但是社會上卻還是有許多成年人,被傳媒影響,甚至扭曲而毫不自知。投身傳媒,關心未被看見的重要事件。JADY老師則認為,公民新聞化被動為主動,長期投入、親身參與,「讓我們的新聞,能夠更加貼近我們的社區」JADY老師說。主流傳媒由於許多結構性因素,比如組織文化、受眾目標、經營形態與壓力,使許多議題在社會無法獲得能見度,公民新聞學讓傳播權不僅掌握在主流傳媒手中,而是組成多元的公民能自發掌握議題,不求回報,能不為特定價值所左右,甚至能反過來影響主流傳媒,達到議題設定的功能。

  主持人媒體觀察基金會蔡蕙如進一步指出,公民新聞使公民能夠「展現自我」,進而接觸公共議題,透過技術能「挑戰觀點」。這樣的經驗包括與主流傳媒接觸,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過程,能夠扭轉公共領域的根基。展現出社會議題論述內涵的多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