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展現的不僅是社會人對身邊事物的關懷,更能凝聚起一股力量,對當代受限於社會與經濟框架運作的商營大型傳媒,發出衝撞,讓社會看不見的角落,得以發聲並長期關注。公共電視的Peopo網路平台,提供公民記者發表的空間,培育公民新聞的種子,三年有成。面對傳播科技與社會環境日新月異,2010年的公民新聞論壇,為未來公民新聞的發展與走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對於現在傳媒的問題,曾任聯合報記者,目前作為獨立媒體人的朱淑娟指出,「傳媒獲得了新聞自由,新聞卻不再自由了」。而全球之聲中文版編輯鄭國威也表示,觀察全球媒體報導的趨向,就能知道國際傳媒塑造以歐美系國家為主的意識,傳達了主流傳媒觀點的侷限。面對種種傳媒現勢,則公民新聞在其中能發揮什麼不一樣的影響力?
趨勢一:結合社群 在地發聲
首先,公民新聞蓬勃的關鍵之一,在於網際網路的使用。經營網路趨勢分析部落格MMDays的Mr. Friday,強調網際網路的「即時性」,使公民新聞能夠立即性地傳遞第一手資訊。此外,相較於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單向傳播,網際網路「雙向交流」的特性,塑造了公民新聞核心之一—開展對話與交流的場域。輔仁大學新聞系陳順孝教授認為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便是要進行「媒體整合」。例如同類型的網路社群集結,建立共同的資訊平台,加強資訊流通效能,並發展跨地區對話,另一方面,也如同朱淑娟指出,透過網路部落格傳遞的公民新聞,能夠串連議題,進而保持熱度。
新科技之外,公民新聞的另一特性,是為「在地」。與會者指出,公民記者散居於社會、甚至世界各角落,除了能在「事發現場」,取得第一手資訊,同時更提供了與主流傳媒不同的觀點,比如鄭國威先生主持的「全球之聲」便在此關切下開展。然而,公民記者及公民媒體,與傳統大型主流媒體,並非是互相對立的關係。陳順孝教授指出,公民新聞具有前述優勢,如何與傳統傳媒合作,互相協力,開創不同議題視野,現今也有成果,今年普立茲調查報導獎得獎作品,便是網路公民新聞媒體Propublica與紐約時報合作結晶。
趨勢二:化零為整 公民新聞「編輯」很重要!
陳順孝教授特別強調,公民「記者」的重點不是在於使公民獲得記者的「特權」(如採訪證,或進入特殊官方場合),而是政府應該公開並良好整合資訊,使人人可以方便取得。
這些課題引領的是,公民媒體組織如何「制度化」與「專業化」。首先,假使只是提供平台,將新聞資訊放上,但卻沒有系統與脈絡,反不利於閱聽眾選擇,鄭國威先生表示,公民新聞「編輯」非常重要,編輯能將所有資訊整合並呈現;陳順孝教授指出,公民力量要能發揮,要能集結,而非打游擊戰,在組織整體方面,陳順孝教授則指出,整合所有公民媒體成為一小型的「新聞供應社」,透過社會贊助,與傳統媒體共存共榮。
在實作方面,由傳統媒體組織下記者轉為獨立公民記者的朱淑娟,分享自身經驗。她強調,記者最重要的是「參與現場」,許多公民記者遇到的問題,是官方場合只開放媒體進入,朱淑娟表示,其實許多官方現場也並非如此,「做就對了」,常在相關議題場合流連,報導完成後寄給相關單位,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你了」;另一個實作問題是,如何將報導能見度提升?朱淑娟強調,不要期盼別人發現你的部落格,應該要多方發展,透過各種平台宣傳,最重要的,還是要親身參與。
公民新聞的議題範圍,鄭國威先生表示,關心自己身邊的事情就很偉大了,因為「每人身處的地域範圍都不同」,如何建立自身意識與議題,發展相關網絡,其實人人身邊都有題材,重要的是,要「好奇」。而朱淑娟則認為,「記者就是要關心大事」,並希望有所改變,假使做到,就是對記者最真切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