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媒體不斷放大報導「富士康」接連跳樓事件,不論是「計算」跳樓次數,還是「細數」公司制度等;再再都讓郭台銘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外,更多的時候也讓閱聽大眾心情跟著低落。眼看媒體越報越烈,立法院長王金平終於打破沈默「語重心長」的拜託大家「幫幫郭董」,除了不能再放任媒體「嗜血」坐視不管外,也呼籲媒體應該共體時艱,不該再渲染此新聞。
自殺新聞怎麼報?除了忠實報導事件原委,不作渲染誇大外;要防治「自殺行為」,也得從生病的「媒體」進行改革。
防治自殺是各國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目前全世界60%的自殺發生在亞洲,據統計,中國、印度、日本三個國家就可能佔了全求自殺人口的40%。
一九六二年瑪麗蓮夢露自殺後,一個月內全美國增加了三百零三例自殺案例,自殺率提高十二%,稱為「瑪麗蓮夢露自殺效應」,這印證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報導可能導致群聚效應。現代社會學創始人愛米爾•杜爾凱姆:「自殺既不取決於經濟基礎,也不完全由家庭背景決定」,相反的,「社會關係」的親疏是造成自殺的最主要原因。外出打工者從熟悉的農村環境走到完全陌生的城市環境中,這種變遷後所造成與先前關係分離,其本質還是社會關係的隔離。
新聞不是綜藝秀 媒體要肩負社會責任
觀眾最常看到媒體處理自殺新聞的方式就是,在相關新聞事件時,同時在畫面打上自殺專線電話,或請珍惜生命等警語。但是這種警語,如同香菸盒上的「未成年請勿吸菸」標語,都是菸商逃避實質責任的方式。
富士康十二名跳樓員工,年齡在十八歲到廿五歲之間,正好吻合自殺群聚效應的典型,也是郭台銘最擔心的「維特效應」。做為集團的企業主,不可能漠視自殺事件的繼續蔓延。
師大大傳所陳炳宏日前在民意論壇上發表〈真怕下次上課看不到她〉,文中提到:「所不能了解的是,這是媒體逃避責任的掩耳盜鈴手法,還是真有專業建議告知,這樣做可以減少媒體新聞的負面影響?還是媒體便宜行事的習慣而已。」此段話的確足令媒體人省思。
就「新聞專業意理」而言,目前頗多媒體卻總以聳動、駭人聽聞、灑狗血方式做為新聞報導標題。讓現今的社會新聞淪為「新聞娛樂化。」
新聞記者的專業主義是影響新聞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學者林東泰指出:一個專業的成員必須具備以下:(1)、經過專業的訓練;(2)、必須有專業的組織;(3)、所有成員必須擁有專業的工作自主權;(4)、所有成員必須接受專業倫理規範。媒體應回歸保有社會道德責任與良知,善盡「守門人」之責報導真實、重要、善意的新聞,而不是將「新聞綜藝化」。
媒體專業的低落,也反映在數字的迷思上。據大陸媒體引用心理學家所提的數據報導,中國每年每十萬人就有十二人死於自殺,依照這個數據,富士康事件遠低於中國的自殺平均數,但;生命豈能用數字衡量。生命無價,沒有任何經濟發展模式值得以生命換取,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讓自己結束生命,在這祝禱富士康與其全體員工,得以渡過這場「厄運的考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