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2002年公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目的在於將媒體素養觀念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然而在推廣的過程中,遭遇了各種不層面的困難,不過學者與教師們仍舊努力不懈地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期望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達到理想中的成效。本月5日「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專題座談之一「媒體素養教育向下紮根與落實:九年一貫媒體素養教育之推展」,邀請傳播界學者與小學教師,分享媒體素養教育計劃推廣之經驗與心得。
培育中小學種子師資 媒體素養教育才能向下扎根
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楊昭瑾表示,國內辦理媒體素養教育成效有限之原因包括了缺乏長期系統性的規劃,無法達成資源整合;在中小學的教學上,缺乏媒體教育與現有課程的融合;此外,媒體素養推廣計劃主要是由傳播學者規劃,但是對於中小學的教育了解有限,恐會造成不適用的情形。楊昭瑾建議在未來的媒體素養教育推廣上,必須透過縣市與特色中心的推動和合作,以及種子師資的培育,進行教學資源的建置與整合。
參與「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劃」的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黃聿清認為,媒體素養教育推廣的目的,在於結合「傳播領域」與「教育領域」之專家學者和教學資源,將媒體素養能力落實至中小學老師身上,進而教導學生。此外,須致力於建立健康媒體社區,將各種實踐歷程和成果,放置於網路資源平台,促進社群交流經驗分享,以達到分散學習之效果。黃聿清也指出目前媒體素養教育應思考的是,如何將媒體素養概念融入教科書,且貼近教師需求,以及如何透過媒體宣傳,達到全面性的提升。
逢甲大學社會傳播學程專任講師林承宇則分享了其參與媒體素養師資培訓的經驗,進而提出反思。林承宇認為大學教授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經驗有所差異,而九年一貫的媒體素養教育推廣,仍須透過中小學教師。因此,培訓中小學種子教師有其重要性。
然而在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困難,許多教師反映媒體素養所包含的議題過於廣泛,製作教案對老師們是一股壓力,大部分教師並非具有媒體相關背景或知識,每個人的媒體經驗基礎不同,如何將媒體議題與生活經驗做連結也不容易。林承宇認為師資培訓的過程中,先要讓中小學教師們覺得媒體素養教學是可以簡單地融入現有課程中,協助其擺脫設計教案的夢魘,讓媒體素養教育成為教師們在教學上的助力而非阻力。林承宇進一步建議,媒體素養師資培訓應以教師為主體,學院和教學現場須建立共構關係,才能夠長期地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推動媒素教育 需作資源整合
本次座談也邀請國小教師談及在校園教學現場中媒體素養教育的經驗。台北市教育局在九十七學年辦理「讀報教育實驗班」計劃,以經費支援參與計劃的學校訂閱報紙,並舉辦多場讀報教育成果發表。萬芳國小的鄭智仁分享該校讀報教育之情形。鄭智仁指出,目前讀報教育普遍著重在與國語文教學結合,卻忽略了報紙的新聞性,而萬芳國小則試圖透過時事討論、新聞專題寫作等,讓學生培養閱報習慣以及媒體識讀能力。鄭智仁認為此計劃的實施方式門檻較高,教師須具備一定的媒體素養,才能了解媒體資訊的問題,所以其建議老師們在校內須找到支援團體相互協助,讀報教育才得以長久。
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廣亦會因地區的不同,而面臨不同的挑戰。任教於花蓮縣忠孝國小的邱玉萍表示,學童的媒體識讀、媒體近用情形與師長、家長介入關係緊密,而花蓮縣離婚率、失業率、所得負成長為全台最高,因此家庭功能對於學童而言較為薄弱,教師們在面對如花蓮社經背景較不佳的地區,必須有更高的掌握力與敏感度,邱玉萍認為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應考慮城鄉差距,避免產生雙峰現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