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壹傳媒集團,2003年登陸台灣,至今旗下《蘋果日報》與《壹週刊》銷量在寶島獨占鼇頭。壹傳媒擅長以「爆料新聞」引發議題,而其使用全彩、3D動畫輔助新聞呈現,除對業界造成震撼,甚至在傳媒研究中,也以「蘋果化」一辭專指本土媒體的圖像化轉變。
2009年8月,壹傳媒進軍廣電媒體,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申請五張電視台執照。不過,由於社會各界對《蘋果》的「動新聞」存有疑慮,因此間接影響到壹電視的執照核發。目前只通過「電影台」與「體育台」,而「新聞台」、「娛樂台」與「資訊綜合台」仍在審議中。
2010年7月30日,壹電視在網路上率先開播,等同挑戰主管機關NCC的監理權。首集晚間新聞,雙主播李晶玉、岑永康以「一身是膽,我就是敢」口號開場,極具話題性,也打響壹電視名號。 首集「試水溫」內容,包括延續週刊陳致中疑似召妓案報導、揭露減肥餅乾廣告不實,也大量使用動畫輔助新聞呈現,甚至將攝影棚虛擬成亞馬遜河原始森林,讓觀眾體驗前所未有的新聞報導風格。 |
壹電視網路試播,岑永康、李晶玉以「一身是膽,我就是敢」口號開場(翻攝自壹電視網站) |
炫麗的棚景、擬真動畫固然吸引人,但亦有不同聲音批評壹電視在「演」新聞。專業新聞人自己又怎麼看壹電視的表現呢?為此,我們訪問幾位資深媒體人,談談她們對壹電視網路試播的看法。 |
陳佳誼 (第六屆卓越新聞獎得主,民視電視新聞節目中心製作人)
就壹電視目前的呈現,似乎與壹傳媒集團一貫訴求有所差異,因而輿論出現像「大愛台」、「公共電視」如此評論。民視節目製作人陳佳誼表示,壹電視現在處理新聞上,與島內其他新聞台差異不大,沒有太特殊的地方。如果有評論認為它「太乾淨」,可能是這些閱聽眾對於壹電視作出了某種「預設立場」,認為壹電視就應該「類似」《蘋果日報》、《壹週刊》;但是,陳佳誼認為壹電視不必然與《蘋果日報》及《壹週刊》劃上等號。
不過,預設之外,對於壹電視的「期望」,陳佳誼指出,壹電視打出的口號是「敢說真話」,但目前為止,似乎只是循規蹈矩地處理新聞。然而,陳佳誼也特別強調,從以前到現在,壹傳媒的表現上,便含有一種「精神」,這樣的精神是「用證據說話」、「窮追不捨」。若放在電視新聞中,應為長篇專題報導。但陳佳誼指出,目前尚未看到壹電視有長篇專題。未來壹電視能否能將此種精神,以「調查性報導」方式延續、並擴及公共議題,發揮新聞媒體的看門狗功能,令人關注。「如果說傳媒之間是互相競爭且模仿的,期待壹電視在這方面帶來良性刺激。」陳佳誼說。
電視新聞的另一要素則是「畫面」,陳佳誼表示,壹傳媒在影像技術方面,包括設備、人員等,資源相較於其他電視台豐沛,使用影像特效的技術更是有目共睹。壹電視如何運用影像說故事,相當令人期待。不過,陳佳誼指出,當電視新聞要處理沒有畫面、或不可能存於現實的畫面時,不一定都要靠擬真動畫。而現在各家電視台常有幾種作法,比如模擬(找演員進行「現場還原」),或用象徵手法(與主題配合之象徵符號)輔助。
針對動畫在新聞中的使用,陳佳誼則認為,動畫在生活性、醫藥等軟性新聞上,可以發揮良好效果,雖然政治等硬性新聞較不適合,但有時這樣的衝撞運用也含有「創意」的潛力,因為新聞並沒有制式格式。但是,陳佳誼也表示,比方運用於社會新聞,動畫「做到這麼細」、模擬得太過「逼真」,對於新聞呈現而言,是否需要?陳佳誼進一步指出,若我們認同大眾傳媒應兼負社會責任,則新聞人除了斤斤計較於收視率數字外,更應去思考:傳播媒體應對閱聽眾傳達些什麼訊息?
但另一方面,陳佳誼同時也肯定壹電視的努力。她說,做新聞時,都會反覆思索「觀眾是否看得懂」,壹電視處理新聞的方式與大眾接近性十足,因為有些議題可以不必都用嚴肅的方式進行,畢竟傳媒是普羅性的,要讓每個人都能理解;而對壹電視的「錯與批評」欄目,陳佳誼指出,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其實是相當難得,也代表壹電視重視閱聽眾的反饋與意見。
詹怡宜 (TVBS新聞總監)
詹怡宜認為,就目前壹電視的新聞內容,其不足也是線上新聞台的缺點,包括不夠深入,並且也尚未見到太特殊的企畫。在技術部分,玩轉鏡頭與特效,「但是新聞的本質在於『內容』,內容是新聞的肉,也才是動人的地方。」詹怡宜表示。
另一方面,電視最重要的要素「影像」,是否能將處理平面媒體的方式套用到電視上,如法炮製,則面臨到動態影像的挑戰,詹怡宜指出,新聞貴在真實,「直擊畫面」是電視新聞的核心。因此詹怡宜認為,如果3D動畫是運用在解說方面,能與新聞內容相輔相成,則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式;但回歸內容本身,無論動畫作得如何逼真,還原現場,也並非真實。過度的擬真動畫,其實是違背了新聞原則。「動畫是技術,不能取代真實。」詹怡宜強調。
關於對壹電視審照被駁回的看法,詹怡宜表示,在新聞自由的前提與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狀態下,壹電視毋須太過擔憂,只有盡力作好自己的新聞,爭取更大的收視影響力,才是申照的唯一策略。
李天怡 (第八屆卓越新聞獎得主,三立新聞台主播)
李天怡觀察,就壹電視目前的形式,非常「香港化」,類似鳳凰電視台,但內容又更有趣,應能夠吸引閱聽眾。但以議題處理廣度與深度來看,李天怡指出,其選取題材其實非常廣泛,但處理的方式卻更為簡單,似乎將閱聽眾「簡單化」了,不過,李天怡也強調,這也與台灣閱聽眾的收視習慣有關,電視新聞對台灣閱聽眾來說,可能是忙碌中的陪襯,不想涉入過深;但她也常思考「為什麼台灣閱聽眾無法接受稍有難度的新聞?」李天怡說。
不過,對於壹電視獨到的「動畫技術」,李天怡認為,壹電視擁有設備與資源,如果只是運用在搶劫、車禍等社會新聞上,似乎稍嫌無聊,並且小題大作,但是完全摒棄倒也不必,這些技術用在刀口上,像醫藥、生物科技等新聞,加上動畫適度解說,李天怡表示:「動畫技術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知識的傳遞」。
另一方面,李天怡認為,壹傳媒集團作為港資集團,香港相較台灣,似乎對國際事務關注程度高,但目前壹電視的國際新聞還是稀少,是否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令人期待。而面對壹電視的挑戰,三立【消失的國界】會如何接招?李天怡強調,若要改變一定是源於自身而非外力,如果說壹電視動畫技術令人稱羨,也不一定要學習,畢竟擁有設備不同,最重要的還是做好內容。
壹電視雖在網路上先試播,不過李天怡指出,網路與電視是截然不同的通路,網路使用者大多是年輕族群,與廣告主投標意願是否接合,還有待檢驗。此外,就目前壹電視的定位來看,還無法確知其所設定的主要觀眾群為何,而這群觀眾能否吸引到廣告商投標,也有很大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