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路多好阿!想幹嘛就幹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引述一位中國政府官員的話。一位南京市房產局局長前年被網友爆出,他抽的香菸,一條價值上千元人民幣,這一火爆話題使政府部門官員從此對香菸的品牌非常敏感。
徐列提到,他所服務的南方集團裡,記者和網民之間頗有交流,甚至慣性每日觀看網路上的文章和輿論,例如天涯、凱迪等大型論壇,都是重要論壇。而南方報業的網站上亦設有與網民的討論區。網路公民記者對於公共議題的作用與影響力愈趨重要。
去年,「被」字被網民票選為年度詞第一名,更反映了網民對時代和當前狀態的複雜與無奈心情。
網路成為民主實驗場域
「民主」二字在大陸是新潮的用詞,張鳴表示,許多詞彙都被冠上這兩個字,而他並非很認同「網路民主」一詞,而且,如果所謂的網路民主「成氣候」,「那是因為政府不想開放實體民主」,「當局不給我們機會訓練,我們就自己找機會訓練」,網路就是一個可以使用的場域。
徐列認為,網路交流的自由性依然相對較高,也許新左派、新自由派者會只看單方言論,當下的大陸網民仍缺乏容忍,且較情緒化。但民主訓練過程仍有需要,觀點亦可爭議。張鳴亦說,沒有邏輯或僅表達情緒的網民也許眾多,但「交流總比不交流好、溝通總比不溝通好、談論總比不談論好」。而且,網民翻牆後的言論較為一致,這是因為牆內不可說的言論所造成的一致性,並非該民主徒具形式的表現。同時身為部落客的張鳴表示,他的部落格通常是正反意見兼有,亦不刻意刪除反對的言論。
言論控制的程度
不涉及大陸政府的根本制度下,在有限範圍內,政府會相對讓步。張鳴表示,儘管不能把所有話都說出來,說的內容有時形成了一種特殊語境,就不會被封鎖。例如使用隱語就是一種情形。
網路實名制存在已久,但張鳴認為,已經有許多人不害怕這一制度。被問及大陸是否會出現網路自由特區時,張鳴認為也許有機會,但也指出網路封鎖應該會愈來愈弱。
徐列認為,網路上已經能以學術或理論上的文章形式來討論各式問題,政策一類的問題都可被接受,只要不參加具體的反對派活動即可。政府的智庫有時會迴避的問題,政府高層反而開始和網民交流,這些都是進步的表現。但他也坦然,連媒體人自己都仍在不斷摸索政府允許的報導底線和規則。
徐列補充,中國人民都反對中國石油這類的國有企業,但儘管負面言論很多,基本上不對國有企業造成影響。對私有企業而言,更多是擔心他們的產品形象問題,於是誕生許多網路公關費用,私有企業就用資本買下負面新聞,將其「和諧化」,最明顯的例子是三聚氰胺的奶粉事件時,百度網、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的廣告買賣。
而對網民有吸引力的網路文章特點,其實與一般書面文章大約無異,除了篇幅較短外,與民生相關議題、熱門話題,或過去與當前政府的歷史性比較,在張鳴的部落格中的回響較高,這是他以己作為一個部落客,被問及到的觀察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