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政府的傳聲筒?還是肩負社會責任的公器?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系列座談,22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與旺報社長黃清龍進行對談,探討中國傳媒如何在政治限制、市場衝擊,和公民求知真相的壓力間取得平衡,發展出特有的媒體專業。 座談會首先播放紀錄片【喉舌】,描述深圳電視台在錄製節目【第一現場】時所遭遇到的矛盾衝突。礙於政治體制的包袱,節目拍攝過程中多所顧忌,不能有任何違背黨的旨意之行為或言論出現,上級主管命令下屬做黨的喉舌,下級雖然在行動上屈服了,卻心有不甘,滿腹怨言,只能以職位和高薪說服自己就範,種種行徑刻劃了權力的腐化運作。 |
變化中的傳媒產業 多重力量衝突
張鳴教授指出,新聞報導首先要掌握三項原則,分別是群眾關心、領導關注、社會熱點,這些是用來衡量新聞有無價值的準則。所謂的喉舌並不是一個媒體,它沒有新聞的概念,單純為黨的意志和意見發言,嚴格來說是一種宣傳品。這種情況在以前的中國大陸是無庸置疑的,但目前中國媒體在新聞報導的取向上已經一點一滴產生變化。張教授表示,在改革開放之前,媒體是標準黨的喉舌,所有報紙版面從中央到地方幾乎都一模一樣,連領導人的出場順序也一成不變,但現在中國媒體也開始注重廣告率,一旦廣告率下滑就感到相當著急,這顯示市場化的浪潮已經逐漸向中國傳媒襲來。
針對這樣的情況,主持人黃清龍則引用錢綱所提出的3C來描繪現階段的中國傳媒,即英文的「control」、「change」、「chaos」,也就是控制、改變、混沌,控制當然毫無疑問的,因為它隸屬於黨國體制之下,就如同紀錄片所呈現出的觀點,「你的一切都是黨給你的,所以你的報導也不應該忽略黨的立場」。雖然從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之後可能產生些微變化,但本質上仍是存在的,而造成變化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是社會環境因素、傳媒工具或科技的進步,也可能是來自於傳媒工作者本身的自覺,這些多重力量的衝撞讓中國傳媒陷入了一個混沌的狀況。
都市報興起《南方周末》成為領導品牌
此外,張鳴也以都市報的概念談論當今中國報業的變化,他認為黨報的基調和以前差不多,但是黨報已經很少人在看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報。所謂的都市報就是城市小報,它不完全依賴黨的補助生存,而是採取自負盈虧的作法,並且受到市場機制的考驗,現今竄起的《南方週末》因其內容輕鬆有趣,提供眾多吃、喝、玩、樂的資訊,儼然取代《人民日報》的地位,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喜愛的報紙品牌。
張教授表示,從前在中國報紙原有的邏輯就是聽命於黨,然而面臨市場化之後,報紙所賴以維生的條件是訂戶和廣告,因此各家報紙開始五花八門的出奇制勝。以《南方週末》為例,它決定的方向是社會需求。人們所關心的事情不再只圍繞著黨打轉,而是關注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而這些事情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其次是這些人又是怎麼處理的,於是乎興起了一股「揭弊」文化的風潮。
輿論監督 政治、市場兩股力量拉扯
在整個既定結構下,不僅是媒體和受眾發生變化,漸漸地對媒體的消費取向也產生變化,於是都市報的面貌就形構了一個基本輪廓,依據社會需求、媒體人的性格以及城市居民喜歡什麼去做調整,在強大的市場力量下,黨的力量變得微乎其微,畢竟市場化的巨大效益是不容忽視的。
張教授將市場和政治兩造之間,用博奕(gambling)的概念來比喻,市場邏輯清晰堅定,傾向迎合大眾,勇於揭弊或批評,而政治邏輯則是模糊不清的,也受限於地方政府和政治勢力的影響,這是一場沒有規則的博奕,雙方都在相互拉扯中,這使得最後那條防堵的紅線搖擺不定,傳統上黨的監控能力也受到極大的挑戰。
對於未來中國子媒體的發展走向,張教授則表示一切仍在持續變化中,媒體會依據政府的行事變化,特別是敏感的報業,其次是網絡媒體出現之後,受眾的閱讀習慣也跟著改變,此外繼之而起的公民記者和其深度報導,也會影響媒體的觀察取向。至於中國媒體能否走向開放歷程,張教授也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總有一天會達成目標,轉型時期縱然辛苦,但終究歷史規律是抵擋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