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近年來成為最夯的名詞之一,甚至成為足以跟大眾媒體相互補足和抗衡。不論是部落格、Peopo、NewTalk或者Youtube等形形色色的公民新聞管道,被認為是一種能對大眾媒體補充和糾正的公民力量。特別是,當大眾媒體一再出現新聞錯誤報導、八卦化、置入行銷、藍綠二分的偏激意識型態等現象,使得媒體弱智化、不願報導深度重要的社會議題,種種情況都使所謂的專業媒體機構(鉅額資本、具專業產製流程、強調嚴格的新聞編輯守門),反倒難以取得社會信賴。

  然而,最壞的媒體時代似乎也是最好的媒體時代。公民新聞正體現出新聞民主化的概念,特別是隨著網路新媒體科技而可能,在Web2.0強調雙向的傳播互動、閱聽眾自主產製個人觀點的媒體內容更成為常態。若公民有心做好新聞的公民記者,即便是新聞工作的業餘者,往往能創造出更符合公共期待的好新聞。近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苗栗大埔事件,就是由一位公民記者大爆龍上傳「當怪手開進稻田」影片,進而引來大眾媒體報導,讓農地問題成為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

  這個例子顯示,公民新聞具備掌握和實踐社會議題討論的能力,不僅能重新創造公眾對新聞的信任,甚至願意主動參與新聞的產製和傳遞,以此關心社會議題、創造社會影響力。

集體編輯、寫作 公民新聞改寫新聞定義

  公民新聞簡單定義,是指公眾自發性的新聞報導,是由非專業新聞工作者為主的公民記者,站在自己的社會位置和熟悉的報導觀點,利用各種可用的傳播工具,相機、個人電腦加上許多免費或者價格低廉的網路空間。不論是電子報、Blog或者影音播報管道(如Youtube),以文字、影音、圖像等形形色色的資訊傳遞方式,提供閱聽人不同於傳統專業媒體的新聞觀點和新聞事實。

  公民新聞發展初期,專業媒體對公民記者存有高度質疑,如美國職業記者協會 (SPJ)主席塔特姆曾表示:「不可否認,網路造就了一大群沒有專業訓練,玩票性質的人加入新聞領域。」[註2]

  然而現今已有越來越多人看重公民新聞的多元價值,更願意信任公民記者不帶有商業利益、政治壓力下,自發研究、報導的公民新聞。

  NewTalk總顧問胡元輝[註1]認為,公民新聞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傳統由專業、甚至可說是商業媒體為主的新聞產製、新聞形式得到新生命。而公民新聞的興起,毫無疑問,就是源於專業媒體組織的一種不滿。胡元輝觀察指出「因為專業媒體組織不能夠讓廣大、多元公民心聲說出來。」可是公民新聞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因為公民新聞就是一種對話和協作、共同創造新聞事實、多元觀點的可能。這便是由公民新聞所帶領出來的媒體民主化、新聞民主化精神。而這樣的公民新聞發展,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是,讓原本封閉、專業、單線傳播系統的傳統媒體,必須重新思考新聞產製的意義和價值。換句話說,公民新聞衝擊傳統新聞產製,也讓所有媒體人重新思考「何謂公正、正確的報導」。

NewTalk總顧問、中正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先生

  此外,胡元輝認為,公民新聞帶來的新聞觀念徹底的革新是,過去會把新聞當成完成式,然而公民新聞變成一種進行式中的新聞產製,因為任何一個新聞,它必須透過不斷發展和對話、協作的過程產生。這樣的意見,與紐約大學助理教授西爾基(Clay Shirky)相互契合,他便指出:傳統新聞是先過濾後出版、公民新聞先出版後過濾。而出版後過濾的機制除了網友自動篩選外,還有越來越多的集體編輯媒體。正因為協作、對話、集體編輯和協商而產製的新聞內容,才機會能夠在協商對話和集體協力、發揮集體智慧的模式,產製出更為多元、具深度和可信的新聞內容[註3]。

是公民賦權、也是新聞民主化

  這幾年從傳統媒體轉戰公民媒體的教育與實際運作,胡元輝自認自己並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去一昧擁抱公民新聞。他坦承公民新聞仍然面臨個人生活化、資源不足,甚或受到商業滲透的危機。然而他也見到公民新聞帶給台灣社會以及媒體一些新的契機,首先公民新聞創造一個機會,能調整現在媒體呈現的藍綠對立、意識型態。它是另類的發聲管道,當越來越多人投入,台灣社會便能夠建構出可期待的網路公共領域。

  胡元輝強調,公民新聞最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它能展現出的是公民培力(empowerment)的精神和力量。藉由公民新聞的參與投入和響應,公民除了能夠獲得更多公共議題的閱讀和吸收(而不是僅能接收由政治、商業利益掛帥的專業媒體所提供的新聞)。更重要的是,公民新聞的產製,它能夠實踐出民主的精神,假如人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關心各種公眾議題,有機會透過公民新聞發生乃至創造社會影響力,那麼公民新聞的參與便能夠成就民主的生活方式,成就公民意識。

技術不是問題,參與才是關鍵

  觀察目前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概況,是否面臨什麼樣的壓力和挑戰?

  胡元輝指出,目前公民新聞參與者整體而言還是有限。儘管近年來透過公視還有諸多關心公民新聞發展的團體鼓吹,已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參與公民新聞的閱讀和產製,然而參與情況還是有待發展。

  必須考慮更多的現實狀況是,隨著公民新聞發展擴大,更多自願公民記者的參與之外,公民媒體也必須面臨運作資金、資源取得的問題。胡元輝認為,非營利的公民媒體應該贏得社會包括商業慈善家的認同。NewTalk 以社會企業的模式,便是開啟這項新可能,希望推動進步的社會,也讓更多人願意共同投入。他認為擁有豐富資金和資源的企業家,在善盡各種企業社會責任之餘,也應該逐漸瞭解,透過媒體的傳佈,有機會讓民主的文化更成熟,這部分也是值得參與和慈善捐助的部分。

  整體而言,公民新聞要發展,已是當代的重要共識,如今也新聞傳播技術也不再是問題,胡元輝認為:「參與才是關鍵!」

(作者為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註解
[註1]胡元輝同時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過去擁有豐富的媒體工作及經營管理經驗,包括中華電信公司奧運辦公室顧問(2008.01-) 公視基金會總經理(2004.12~2007.12.) 世新廣電系兼任副教授(2005.09~2006.06) 中央通訊社董事兼社長 (2002.07~2004.12)等,進一步可參見:http://telecom.ccu.edu.tw/content/%E8%83%A1%E5%85%83%E8%BC%9D。
[註2]引自大紀元(2007/04/01)。〈網路時代記者換你做 公民新聞蔚為風潮〉,大紀元報,網路連結:
[註3]陳順孝(2007/02)。〈公民新聞源流、類型與在地實踐〉。阿孝札記。網路連結:

延伸閱讀
胡元輝編(2010)。《新聞革命進行式:全球崛起的公民新聞》。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
SourceWatch. Citizen Journalism.網路連結:
公視新聞平台Peopo,網路連結:
阿孝「新聞學」教學網站,網路連結:
陳順孝(2008/05)。〈公民記者應該是「土著」人類學家〉。阿孝札記。網路連結:
新頭殼NewTalk,網路連結:
劉映辰 黃郁翔(2010/07/28)。〈公民新聞力量大 主流不報我來報〉。新頭殼NewTalk。網路連結:
蘇玉平(2006/10/16)。〈公民新聞網的威力和影響力〉。傳媒透視。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