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他們把生活看成一場遊戲。他們享受更加聰明的生活方式,並且不相信政治人物、媒體或者品牌。企業被他們視為是沒有效率的。他們必定屬於一個或好幾個(網路)社群,並且相信也依賴這些社群。  

  數位原生代是指那一群一出生就生活在數位(傳播)的世界,他們可以同時操作運用不同的媒體,電視、音樂、facebook、MSN、還同時會瀏覽各類網站;他們具有非常快速的資訊搜尋和獲取的能力;他們喜歡圖(影)片更勝於文字;他們也偏好隨機的連結上網接收媒體訊息;藉由數位媒體與其他社群朋友互動、結交新朋友。這是這群新世代的新(傳播)的技能。
  相對的,原本出生在印刷、類比媒體環境的那一代人,後來進入到數位媒體勃發的環境,則被稱之為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tion)。他們的媒體使用習慣是,資訊接收緩慢、一步接著一步、一次只做一件事、個人化的媒體使用等等。所以當他們進入數位媒體環境時,像是一個新移民一樣。

他們是數位原生代
  
  近期,法國民調機構BVA出版一篇具啟發性的調查—《世代基因工程和資訊與傳播的科技》(GENE-TIC for Generation and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企圖瞭解目前18至24歲這一代人(所謂的數位原生代),他們跟著滑鼠、鍵盤一起出生,現在更普遍地跟智慧手機緊密相依。這份長達500頁的研究,調查了上百位青少年,為的是瞭解他們的數位(使用)習慣,其中有幾個關鍵的發現:

1.玩不停的遊戲者:
  數位原生代看待自己身處的環境的方式,深受電腦影響。啟動這項調查的負責人Edouard Le Marechal說:「當他忙碌於某些事時,發現最好的協議是重要的過程。數位原生代樂於使用所有可得的工具,以智取勝於商人系統並且去發現最好的方法。他不相信(商業)品牌。像是在一場遊戲中,商業品牌是需要抵抗的敵人。」

  根據這項研究,商業品牌面臨來自數位原生代嚴重的挑戰。他們不只是企圖打倒商業品牌,數位原生代也不會受到行銷術的欺瞞。更麻煩的是,他們將會變成專家,會比企圖魅惑他們的商人更有(傳播)知識。而這是遊戲的一部份。

  這份報告說明了,商業品牌(企業)和他們的廣告,被數位原生代透過各種管道圍攻。商人們看到了自己持續跟目標消費者分離。但廣告如果被降低了它的功利面向:如果一則廣告訊息不帶有明確的推銷(意涵),它很可能會導致一個好的傳播互動。

2.他們信任的社群:

  數位原生代不依賴單一的社群,而是好幾個。對不同社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信任。他們的社群有三個同心圓:親近的朋友和家人做為核心,20至30個他們信任的好友以及大致200個facebook朋友。除了這些社群,那些難以捉摸、懂得用花招進行吸引閱聽眾的人,將會更多。

3.他們怎麼獲取新聞?
  不論為什麼某些社群會成為數位原生代重要的資訊來源。首先,對數位原生代而言,最快的資訊就是最好的資訊。他們認為,冗長的(專業)新聞可以不用去理會。快速的電視新聞廣播、免費報、像子彈一樣快速的廣播短新聞是再好不過的資訊來源。而他們的社群,除了接收資訊,還會作其他事:這些社群會組織重要的新聞元素,重新設定自己的新聞產製-使用循環的步驟。

  更令人恐懼的是:社群相信在他們能力範圍內,可決定什麼是可信的什麼不是的新聞、資訊。真相(至少是可接受的真相)似乎來自於明顯的社群投票,什麼是真的事實,對數位原生代來說,完全可以不理會。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社群相信一件事,那這件事就是真的了。當有一些突發事件出現,如果它變成是一個毫無根據的謠言,這個新聞就不會持續太久(這點對於謠言的受害者似乎具有一點小小安慰);

  而新聞(產製)的循環被如此壓縮之下,那些舊時代流行的想法,像是可靠性或者值得信賴就變成是次要的。總之,因為他們(新聞資訊)被系統性的操弄,所以數位原生代不相信媒體(當他們自己不是操弄者的時候)。對數位原生代來說,所有的數位資訊只會來自,跟社群有關的或者透過集體生產(的新聞)。

  最好的例子是維基百科(Wikipedia),因為它是群眾出力並且展現出中立的形象,維基百科被擁戴成為值得信賴的(消息來源)。此外,維基百科是可近用的,它直接並且有好的架構。結果,許多數位原生代轉而在維基百科上頭確認事實,或者去消化訊息。

從這份調查報告可進一步提出太多的結論或許是太冒昧,但是以下有些想法:

1.新工作文化的出現:
  當數位原生代的思考是,不信任既有、主流的媒體環境,則企業的組織模式必須要被重新考慮。個人的酬賞和賦權(的方式),必須再重新設計。由上而下、「用我的方式否則就另請高明」的這種武斷的方式需要被重新調整。有趣的是,法國這份調查報告顯示了,有四分之三的數位原生代想要成為企業家,是為了獲得科層組織的信任(雖然他們不尊敬這種組織)。

2.瞭解社群成為重要的事:
  因為社群成為新社會系統的核心,所以社會應更瞭解這些網路社群。就現在而言,還沒有社群和其他社會組織形成敵視而分離的跡象。但只要政治的、企業的、媒體的菁英對於這些網路社群感到失望,那麼舊世代/新世代、主流菁英/網路大眾彼此分離的情況,就會慢慢浮現。今天,似乎沒有一個統治菁英瞭解社群的晦澀結構和規則。這部分也應該受到(主流社會)更進一步的認識。

3.膚淺、快速的資訊贏得地位:
  信任將難以被保持。因此,社群作為數位原生代主要的資訊、消息來源,應該被更進一步瞭解。但最可能發生的戲碼是,新聞閱聽眾的分裂。數位原生代將樂於接收膚淺、快速易消化的資訊流。另一方面,深度、平衡的資訊將會菁英的特權。這樣的(新聞/資訊)分裂是沒問題的,只要我們能夠確認,網民誤傳和持續的(資訊)分享不會變成民主體制的威脅就行了。


節譯自
Frederic Filloux(2010)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Natives
Marc Prensky(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Horizon, 9(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