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原生代計畫為一跨學科合作計畫,緣起於哈佛大學柏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及瑞士聖加侖大學法律資訊研究中心。計畫目標在於增加對生長在數位時代的年輕族群之瞭解,並多方調查年輕族群使用科技之主題範圍。該計畫之成果範圍包含學術刊物、實際操作層面的法律、教育與科技介入等。

  在數位原生代官方網站的說明中,區分為六個主要部分介紹,未方便讀者瞭解網站涵蓋的重要概念和計畫內容,以下作一個架構上的重新調整,方便進行介紹。

關於數位原生代計畫

  數位原生代計畫,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年輕人的數位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教育及法律之交集。研究成員包含律師、民族誌學者、社會學者、媒體學者、教育學者及人機互動心理學者,期能培養並保護年輕族群在數位世界中互動之創意、教育和創新的可能性,同時處理隨之而來的網路生活問題。

  數位原生世代是指於成長過程中廣泛使用數位科技,生活全然與數位設備融為一體的人。藉由瞭解年輕族群與數位媒體(如:網路、手機與電玩)之互動情形,能有助於處理年輕族群使用量提高的問題,並學習控制因熟習數位科技所獲之機會,整體而言是一種促進公共利益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形塑數位時代的相關管理與教育的架構。

  經由與教育學者共同進行質化研究與法規分析,該計畫研究數位原生代文化過去如何影響世界,而未來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在此,數位原生代文化為一種全球公民文化,具有互聯、公開、共享、回饋、持續存在等特質。這項計畫關注於數位原生代對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影響,同時也企圖瞭解其對企業、關係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此研究計畫的使命,就是為了能提供教師及立法者改革的建議,希望能充份利用年輕人駕馭數位科技之能力所帶來的可能性,並且在他們解決困難問題的過程中能給給予支持,最後能用強化社會制度的方式介入科技。

所謂的數位原生代

  雖然數位原生代的範圍已經被限縮在,生長於數位時代的年輕族群。但是並不是所有年輕族群都能算是數位原生代的成員。所謂的數位原生代,他們共享著一種全球文化,他們並不能用年齡來定義,而是由族群的特定屬性和經驗來定義。這些屬性和經驗是由年輕族群受到數位科技影響之經驗,以及他們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來和他人或組織互動(進而產生可能的衝擊)所決定的。即使是非生長於數位時代的人們,也會與此有關聯。這份研究的部分挑戰,就是在於,瞭解什麼是決定「誰是」、「誰不是」數位原生代的關鍵,以及其代表何種意義。
第一代的「數位原生代」──生長於數位時代的孩童──已經長大成人,這世界將會重塑於他們的手中。我們的經濟、文化生活,甚至家庭生活的型態將被永遠改變。

  奠基於原始研究與新理論的基礎,《數位世代》探討之議題層面廣泛,從哲學到實用兩個極端皆有:對擁有一大堆網路分身的年輕人而言,身份意味著什麼?我們是否應該擔心隱私的議題?或者對數位原生代而言,隱私甚至是一種相關的價值?安全的概念如何轉化到漸趨虛擬的世界當中?「陌生人危險」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嗎?

  跟數位原生代相關的著作,可參考《讓「數位原生代」喘口氣》(Keeping ”digital natives” from getting restless):約翰帕夫雷於《新英格蘭科技期刊》評論新近出版的《數位世代》;《你與我的空間:數位世代》(My Space-and Yours:Born Digital):約翰帕夫雷與《哈佛雜誌》談論即將出版的《數位世代》。

研究領域與個人計畫簡介

  數位原生代計畫研究領域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身份、隱私與安全」,關注數位生活中之檔案、公開資訊所牽涉之議題;「創意、盜版與智慧財產權」探索分享文化的應用,以及法律與教育的新式創意;而「資訊品質與學習」則聚焦於探究變遷中的學習資訊環境,與瞭解教育應該如何轉變以備未來數位原生代之需。

  至於個人計畫,則包括數位原生代研究、數位世代、維基百科教師指南、eLangdell:法律教學資源交流平台、創意權與道德電玩等。

  更詳細內容,可以進入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計畫官網(http://www.digitalnative.org/#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