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爽朗、談吐明快,讓人感受到大姐頭風範的陳依玫女士,早年是自立報系政治記者出身,經歷T台多次改朝換代,看盡台灣有線電視的一頁興衰,目前擔任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任委員,經常與NCC對口,負責協調頻道新聞自律事項,是熟悉業界生態同時又能體認時代脈動、社會期待的業界代表人物。
陳依玫,資深媒體人、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現有電視業者「不是綿羊」

  當被問到業界面對「壹電視」這波的來勢洶洶將如何因應,如何看待「壹電視」對現有電視市場的衝擊?陳依玫談笑用兵的點到:「任何人想要到台灣的電視市場參一腳的話,都一定會先考慮cable這個平台。」身為衛星電視業者,她開門見山的擺出目前有線電視系統仍遙居收視結構龍頭的事實,在台灣,有線電視市占率最高,家戶數最多,一旦擁有衛星頻道,並在系統上架,就等於得到最大量曝光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先前壹傳媒要鍥而不捨地搶進衛星電視頻道市場,在數位化趨勢下,不只壹傳媒,平面媒體如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對於跨足電視頻道也有興趣。事實上,這幾年NCC陸陸續續通過多張衛星電視執照,甚至艾科思達(echostar)(直播衛星業)也想在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分一杯羹。

  陳依玫從歷史縱深來分析,台灣的有線電視(聯合衛星頻道)業者曾經成功扭轉了台灣無線電視獨佔市場的結構,其目前所具有的產值和影響力,都是身經百戰打拼而來的結果,所以現有的這些頻道業者們「絕對不是綿羊」,陳依玫語帶強調的表示。他認為,目前壹電視要進軍衛星頻道,時空背景和當時蘋果日報搶攻台灣報業市場不一樣,還必須考量衛星頻道殘酷的遊戲規則:那就是廣告商集體購買,以及「收視率至上」的產業生態。

要先找到獲利模式

  由於核照機關對動畫新聞的疑慮未除,經過多次叩關,壹電視的綜合、新聞頻道仍然拿不到台灣政府發給的衛星頻道執照,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對外宣稱,「我們要走向更先進的康莊大道」,集團行政總裁朱華煦也表示,會像過去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市場時一樣,「走一條不同的路」。目前所看到的是,壹電視打破現有各頻道的運作模式,率先在網路上開播,並積極整合內容與各類平台── 8月份開始與中華電信MOD平台上的寰宇新聞台合作(提供新聞節目內容),市場更傳言,壹電視接下來將爭取數位無線電視執照,甚至自行開發數位電視機上盒?

  針對壹電視的種種作為,陳依玫回應:「那也得要收得到錢才行啊!」如果獲利模式始終難以確立,錢能燒多久呢?陳依玫率直的表達了她的困惑,也提出了外界共同的疑問。

  壹傳媒大動作投入MOD數位平台,究竟只是策略性的短期因應措施,還是將做為長期運作模式,目前答案並不明朗。但陳依玫認為,在「收視率等於獲利模式」仍是目前最穩固的遊戲規則的狀況下,要建立「網路電視」的獲利模式,短期內似乎還看不到可能性。數位匯流趨勢下,台灣電視市場在通路上雖朝多平台發展,但如果內容並未多元化,就無法開發新的「獲利模式」。

關鍵在「數位原住民」所造成的「典範轉換」

  陳依玫舉Google和Apple兩大網路巨人都開展出自己的獲利模式,網路時代的新獲利模式似乎漸漸成熟,但台灣的數位平台,目前似乎還未看出這種跡象。雖然中華電信MOD是新型態數位平台,但陳依玫認為,相較於MOD,台灣的有線電視「俗夠大碗」,觀眾就是習慣坐在電視機前面轉轉轉,短期內要改變消費者收視行為不大容易。相較於MOD這種「封閉式」平台,陳依玫較看好Google TV等聯網電視的機會。她認為,開放式平台更能活化與蓬勃發展。

  要讓消費者從目前的看「頻道電視」轉到看「網路電視」,形同期待一個「典範轉換」,陳依玫認為展望未來,這種「典範轉換」是有可能的必須有三個條件:科技爆發、消費者習慣改變、適切的政策。

五年內可看到變化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收視群的成長,將會是改變現狀的主因。陳依玫預測,突破性的變化將在五年內出現,業界應該要「借力使力,順勢而為」。原因很簡單,因為「數位原住民」在五年內將成為具有消費能力的收視族群,加上政府政策要在2015年完成有線電視50%數位化(無線電視更早),時間點有明確交集。

  陳依玫也透露,面對數位浪潮,頻道業者並非故步自封,相反的,各個暗潮洶湧、摩拳擦掌,畢竟衛星頻道業者都是在艱困的生態環境中打滾過來的,生存力都很強。雖然未來的市場可能性非常多,但唯一能確定的是「跨業結盟」將是關鍵,過去內容與通路可以分工,但現在所謂內容提供者的角色越來越模糊,已經幾乎沒有百分之百純粹的內容提供者了。

  對媒體通路的運用觀念也與過去不同,而較以往更多樣化。陳依玫以目前中嘉系統、八大頻道集團的出售案為例,角逐者可以因為集團本業的特性而對系統平台或頻道做出有不同規畫。譬如以硬體為主的Sony,可能會朝數位應用服務發展;百貨業者則傾向朝網購整合。

  但有了數位化平台,內容還是問題,兩者蛋生雞、雞生蛋,台灣content is king的時代究竟何時可以來臨?對此,陳依玫苦笑說道,在目前市場背景下,內容提供者處在電視台收視率生態與廣告主之間,是最弱勢的角色,包括消費者都沒有給他們相對的回報。

開發出自己的「魔術方程式」

  雖然經常被罵,但台灣的電視節目其實很好看,陳依玫提醒大家:「陸客來台最喜歡做的事是在旅館看電視!」大陸還有很多人透過網路,在收看台灣的戲劇、談話性與政論節目。內容明明很有吸引力,但台灣電視業者卻得不到應有的報償,辛辛苦苦寫的腳本只能賣一、兩萬塊,長此以往,對台灣電視產業是很大的傷害。

  好萊塢影劇產業有一個魔術方程式:「我放十塊錢進去,回收一千塊。」但現在台灣的狀況是:「投資十塊錢,只能回收十五塊,而且這五塊錢還要爭取得很用力、很辛苦。」

  那麼要如何創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魔術方程式」,機會點何在?陳依玫指出,首先,內容的市場要夠大,要能走出台灣;此外,還要有足夠的談判實力,以及其所代表的,背後一個完整、有規模的產業鏈。陳依玫認為,政府有義務要去塑造好的政策環境,讓市場朝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現況卻是,台灣傳媒產業並沒有明確的產業主管單位,「NCC只管打啊!新聞局都做單一項目補助,那是最糟的」。

  「這類政策可能有階段性的意義,但這樣的做法是有問題的」,陳依玫指出,單則節目或劇種補助無法累積,必須照顧上、中、下游整體產業鏈,才有可能形成好萊塢的魔術方程式。

  「無法形塑完整的產業規模,自然沒有市場的談判能力,久而久之,現在就是大家各憑本事,各憑本事結果就是會被各個擊破」。例如,三立電視副總蘇麗媚到大陸去擔任中國影音分享網站「土豆網」的自製網劇顧問,「連我們的王牌製作人都跑到大陸去做別人的代工了」陳依玫指出台灣影視產業目前的慘狀。

政府角色關鍵

  不同於部分業者希望政府最好放任不管,在訪談中,不論是談未來五年內即將面臨的電視收視行為的「典範轉換」,或談必須開發出自己的影音產業「魔術方程式」,陳依玫曾多次凸顯政府環境塑造者的重要角色。她認為,當科技爆發與消費者習慣都就位,還得靠政府作為來引導。而如果沒有政府整體性配套的政策鼓勵,在收視率等於獲利模式的台灣電視市場中,將很難發展出一個深富有機動能的,建全的影視產業鏈。展望數位化充滿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的未來,要有良好的產業循環,還是得靠政府打造良好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