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電視2009年7月在台成立,原先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設5個頻道,卻僅有電影台、體育台獲得執照;最受外界關切的新聞台,被審查委員以「新聞節目用動畫與類戲劇手法表現,不符新聞專業要求」為由駁回。對積極進軍電視市場的壹傳媒而言,不啻是一次挫敗。身兼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和壹電視董事長的朱華煦如何看待此事?他為動畫新聞請命喊冤是否有理?另外,他對台灣電視環境又有什麼獨到見解?以下是我們的專訪內容。(文中提示用的小標題是依受訪者口吻製作)

要貼近讀者與觀眾

  朱華煦2008年10月接任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前,曾在桂格、惠而浦等跨國公司負責管理工作;1998~2008年擔任百事國際中國區總裁期間,堅持穩紮穩打的經營策略,讓百事可樂市佔率從原先的18%擴增到36%,成長幅度遠超過可口可樂。

 

  回憶這段往事,朱華煦自述自己不是個講究炫麗技巧的人,當初百事可樂在中國的市佔率只有18%,遠遠不及可口可樂的50%,若是每天都在想如何超越對手,只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朱華煦比喻,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關鍵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朱華煦務實的作風,終讓百事可樂走出自己的路。中國《第一財經日報》就指出,「朱華煦統領百事中國區業務,是百事在中國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之間的差距也大幅縮小。」

  至於為何從專業市場經理人轉戰媒體業?朱華煦表示,一開始原本對電視沒有興趣,但在黎智英勸說下,決定跨足媒體產業。「Jimmy(黎智英)跟我說了兩個理由:第一,是有關影像這塊。怎麼從文字跳到影像,以及怎麼用新的技術體現影像,包括現在廣為人誤解的動畫新聞。」朱華煦說,在跟自己孩子互動過程中,他體認到影像世代的來臨,也認為黎智英提出的影像化未來很有挑戰性、很吸引人。

  「第二,Jimmy對台灣特別看好,他認為兩岸互動會越來越頻繁,台灣在全球華語文化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來5~10年內要發展華人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由於朱華煦胸懷推廣中華文化的抱負,希望藉由媒體事業幫華人文化向前推一步。因此黎智英的兩點訴求成功打動了朱華煦,讓他決定婉拒手邊正在洽談的私募基金工作項目,來台接任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

  從專業經理人到跨足媒體經營,朱華煦認為他的工作是「管理(專業)多於(媒體)專業」。自謙對媒體行業認識不深的朱華煦說:「壹傳媒過去多年來業績很不錯,尤其在台灣各方面都是No.1,所以我的工作不是要在專業上補強,專業上同事們已做得很好了,我的工作主要是怎麼將壹傳媒的團隊文化延伸到新媒體上。」

台灣觀眾吃得飽但吃不好

  朱華煦舉自己過去30多年在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consumer products)方面的行銷經驗為例,認為把顧客擺在第一位是很重要的。「產品行銷雖然跟傳媒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相同的是,我們要怎麼跟讀者貼近,尤其是傳媒,每天都在出報,更應該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

  面對台灣競爭激烈的電視環境,來台之前,也有朋友質疑朱華煦,「台灣的電視台那麼多,你還去幹嘛?100多個台,不欠你一個。」朱華煦指出,3年前黎智英觀察到台灣雖有百餘台電視頻道,但真正做得好的卻沒有。「觀眾好像吃得飽,但都吃不好,所以不見得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分析之下,壹傳媒決定進軍電視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朱華煦說:「台灣電視市場還是個未開發的市場,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

新聞絕不做置入行銷

  到底要如何跟別人不一樣?朱華煦最自豪的,莫過於壹傳媒能堅守媒體的專業意理。「新聞上,壹傳媒一貫標榜的作風,是獨立,不受政黨、財團收買,我們的新聞絕不做置入性行銷。」在娛樂資訊方面,朱華煦笑稱現在台灣的電視劇跟廣播劇差不多,觀眾不用看,邊做事邊聽就可以。「這個問題出在不斷壓低節目製作成本,用最便宜的方式製播,就是一群人在一個房間不斷地講,然後用攝影機拍攝。」「這對觀眾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但這也給我們發展的空間,我們要做新的東西,假如成功了,其他電視台就會跟著我們走。」朱華煦總結壹傳媒的風格,就是敢言、獨立、不受人收買,以及重視讀者意見。

  但是壹電視自7月30開播以來,也有不少新聞人提出批評,認為專題新聞不夠深入、國際新聞比重不足,甚至是對使用動畫模擬新聞存有疑慮。

  朱華煦回應,他承認壹電視仍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電視新聞不能單看一天的表現,而是要長期觀察。而壹電視也正在規劃「新聞雜誌」節目,滿足觀眾對深度專題新聞的期待。

  至於外界對動畫新聞的評判,朱華煦頗感無奈。他說,目前壹電視的動畫新聞製作能力領先全球,可算是「台灣之光」。朱華煦指出,其實動畫新聞早已存在,要做動畫新聞不困難,但一般同業做1分鐘的動畫通常要花5-7個工作天,壹傳媒只要2個小時,全世界沒有人能這麼快。「動畫新聞說起來簡單,但也不那麼容易,要結合做遊戲的、動畫的,還有記者,把這些人的觀點整合在一起。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在研發,目前大約有250人一起做,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來。」朱華煦特別強調,「這完全是台灣人自己研發出來的,台灣最有名的是電子業OEM,『動新聞』已經超脫這個模式,成為自有品牌。像是BBC、NBC、CNN、Tuner都有跟我們買或洽談合作項目。」

動畫無罪 只怕作假

  然而,外界對於動新聞的疑慮不只在模擬或類戲劇的表現手法經常超過普級尺度的分級問題,還包括對新聞專業的質疑:動新聞重建新聞畫面的方式,是不是在扮演「上帝之眼?」例如2009年轟動一時的老虎伍茲撞車案,動新聞鉅細靡遺地描繪伍茲撞車過程,甚至加入伍茲老婆艾琳以高爾夫球桿追打車窗的模擬畫面。事實上,當時除了伍茲與艾琳外,沒有任何人目睹整個事件發生過程,而當事人事後又都否認。
去年11月公民團體到壹傳媒抗議「動新聞」(照片由媒體觀察基金會提供)

  朱華煦表示,長久以來,新聞媒體一直在嘗試重建新聞現場不論是以文字,還是用圖片,其實都是在「重建事實」。動新聞一定會先求証所有專業資訊,根據記者現場觀察到的訊息來製作。動新聞所遵守的專業規則一定與文字報導相同。「動新聞不是憑空猜想做出來的,Tiger Woods的新聞是按照當時收到的外電來製做,我們只是將文字描述轉換成影像表現。」

  對於動畫新聞所遭到的「誤解」,朱華煦特別引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Tiger Woods and the Animation of News(請參見文末延伸閱讀) 作反駁。他說,早在1842年,英國的《倫敦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以木刻版畫圖繪絞刑、災難新聞,當時就有保守衛道人士喋喋不休。後來攝影機開始流行,又有人抗議照片怎麼可以放在新聞報紙上。這顯示,當一種新的新聞表現手法問世時,總是會遭到質疑與挑戰,但並不能阻止其成為未來趨勢。

  「所以我們覺得動畫新聞是在整個重建新聞現場的演變過程裡,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科技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你用這個科技作假。假如在科技的發展初期就要扼殺,這是不智的,這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擋住了科技的發展。」朱華煦有感而發地說。

壹電視要走自己的路

  關於NCC去年12月提出四項理由否決壹電視申照,朱華煦認為,歸納而言,就是針對動新聞而來。朱華煦說,動新聞是網路媒體,怎麼能以網路媒體標準來限制電視呢?「這就像說哥哥長得不帥,所以不讓弟弟出生一樣荒謬。」他從「天賦人權」高度為壹電視申冤。

  依照朱華煦的說法,他們一開始就並未把希望完全寄託在頻道執照上,因為那就如同「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樣危險。也就是說如果申請執照是「A計劃」的重點,那麼,壹電視高層從一開始,口袋裏便已經有「B計劃」了。之前除了一方面積極申請頻道營運執照,壹電視也開始開播網路電視(IPTV),以及在MOD的「寰宇新聞頻道」上架。朱華煦表示,為了打進電視市場,壹電視還會採取其它不同的策略。

  但如同外界所好奇的,究竟會是甚麼策略?面對這個問題,他神祕的微笑著,表現出整個訪談過程中唯一的一次莫測高深,「現在還不能告訴你們,我只能用一個比喻來說」。他的比喻是這樣的:當年《蘋果日報》來台發刊,全國通路都被同業聯手堵死,最後《蘋果》還是找到突破的方法(零售),現在零售佔《蘋果》總銷量98~99%,因為在超商密布的台灣都會地區,這是比傳統通路還要好的生路。

  基於集團過去在報紙上的成功經驗,朱華煦充滿信心的認為,壹電視也會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但電視畢竟不是報紙,所面對的競爭對手與產業生態也不同,不走現有通路,壹電視的機會在哪裡?在MOD上架雖有助曝光,但目前卻難有廣告營收,如果全力向網路電視發展,目前網路使用者所使用的頻寬,合適看網路電視的並不多,收視無法普及。面對這一連串的追問,朱華煦態度轉趨謹慎,他字斟句酌的表示:「接收端是一個問題,但也不是不能解決的,雖然不能百分之百解決,但會有一個過程。」

  至於在成功獲利之前,每天一開工都是在燒錢,壹電視還有多少錢可以這樣燒下去,員工的工作情緒會不會受影響?我們問得直接,朱華煦也回答得乾脆:「我不能說員工百分百沒受到影響,但總的來說影響不大,員工們還是繼續在做自己的事。營收壓力很大,但我們還撐得起,謝謝大家的關心,我們也希望能幫台灣電視界突破現在百分之零點幾的收視率競爭生態。」

延伸閱讀:
1.
Tiger Woods and the Animation of News
2. 【蘋果動新聞】伍茲深夜撞車 老婆破窗救夫 疑點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