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理事長、現任政策部研究員的陳素香,從2004年開始記錄飛盟移工抗爭過程,當初純粹是想作為紀錄,據陳素香表示,後來發展成紀錄片「純屬意外」。《T婆工廠》拍攝主軸從原訂的勞資爭議,轉而納入同志議題,成為一個跨議題的文本,聚合了勞工、階級、族群、性別等多重政治,彼此相互扣連、相互指涉,也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外籍移工所面臨的真實處境。 |
2004年年底,位於台北縣三重市的「飛盟國際電子公司」因老闆掏空資產潛逃,工廠無預警關閉,上百名女性移工頓時陷入極度窘迫的狀態。這群菲律賓籍移工轉而向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尋求奧援,準備團結起來,集體捍衛勞方的權利。2005年年初,飛盟移工總算爭取到轉換雇主的機會,然而,移工們卻無法自由選擇雇主。「一旦轉換雇主這些女同伴侶就會被拆散,後來我們意識到這個狀況能夠反應台灣移工政策的一些問題」,正是此時,拍攝團隊認為這場抗爭紀實應該發展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 ![]() |
![]() |
身兼《T婆工廠》導演、攝影、剪接的陳素香,在2003年年初曾參加全景傳播基金會所開辦的紀錄片訓練班,接受為期半年的影像課程。作為一個從事勞工運動的工作者,為何有意接觸影像攝製?陳素香表示,「以前我們做勞工運動的時候,如果想跟勞工講解某些事情、分析一些事件或社會問題,通常是提供書面資料作為參考,但我們發現一般勞工朋友對於文字的閱讀比較陌生而且不習慣,對於影像接納的程度則比較高,所以我想去學拍紀錄片其實是想藉由拍攝的影像作為勞工教育的某種媒材,進而引發他們的討論。」 |
儘管《T婆工廠》記錄的是抗爭的過程,但影片基調卻不流於悲情、憤懣,反而充盈著移工之間彼此的互賴與愛情。這群從彼方浪跡此地的女性們,奮力工作,也勇敢去愛。在飄零的狀態中,他們放下了社會的目光,重新拾獲生命的認同,發展出多元的性別關係。這些女同伴侶們在鏡頭前依然自在地嬉鬧、調情,愛得如此天經地義。
反觀主流媒體所再現的移工樣貌往往高度相仿,多半是以一種弱勢者的姿態出現,流露出無盡的哀傷與控訴。誠如影片中記錄這群移工在召開完一場記者會後,欣喜於見到他們的訴求上報,而報紙上的新聞照片清一色是移工淌著淚的臉部特寫。
記者會上,飛盟移工確實因為轉換雇主政策極不人性化,倍感委屈而悲從中來,脫離了這種特殊狀態,他們依舊是一群年輕、快活的女性。陳素香坦率地笑著,「這一群人你看他們就是很開心嘛,所以我不可能拍得很悲苦啊!雖然在抗爭之中,但畢竟是一群有伴的移工,有愛人在身邊,所以儘管處境不是很好,他們只有偶爾在那種很悲情的時候哭一下,但大部分時候都嘻嘻哈哈的。」
此一移工集體抗爭案例恰恰凸顯出台灣外籍勞工問題的普遍困境,陳素香攤開她工作桌上一疊申訴信函,「外籍勞工的問題其實非常多,大大小小,大部分移工的問題都是個案,特別是家庭雇用的移工遇到爭議的都是單一個體,個別事件很難引起社會的注意。」也因此,當一百二十幾位飛盟移工集體採取抗爭時,陳素香希望可以透過影像留下這難得的景象。
《T婆工廠》拍攝期間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05年底,後續因工作時間緊縮、經費短缺而暫時被擱置,直到2008年獲得公視節目「紀錄觀點」徵件案補助才得以完成。由於距離2005年已經有一段時間,於是陳素香在2009年又回訪,繼續追蹤拍攝,這些昔日的戀人們有的分手了,有的結婚了。
目前《T婆工廠》已計畫拍攝續集,將持續記錄這群移工如何在國境之間飄移,輾轉尋求能夠收容他們的勞動市場。此外,情慾流動也將是《T婆工廠》續集打算探究的核心議題,像他們這樣的同志伴侶,不斷在國際間飄動,戀情到底可以如何發展?有什麼條件可以培植出長久的戀情?「目前看到的個案都蠻悲觀的,因為都分手了,但這分離我認為是有意義的,我想分析外在環境對這些同志的分手產生了什麼影響,特別是同志在整個社會體制裡的接納度,以及很多家庭制度的設計及法律的權利對於同志都缺乏保障,所以他們能夠在一起的客觀條件本來就不足。」
言及至此,陳素香不自禁透露:「但是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掌握到目前為止,我都覺得,唉呀,好芭樂的愛情故事喔!」不過,當然也有值得記錄的案例,譬如有人曾是同志後來卻嫁為人妻,只是這涉及到拍攝倫理的問題,當事人的丈夫和婆家能否接納他曾為女同的事實?若否,如何讓這樣的事件曝光呢?無論如此,這場關於愛情和遷徙的冒險故事仍將持續下去,在不斷的流變之中,勢必將誕生更多的挑戰及可能性……。
相關連結:
1.導演陳素香個人介紹
2.財團法人全景傳播基金會
3.全景傳播基金會 記錄片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