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大眾媒體在報導或製作內容時,往往希望內容吸引人且有故事性,也因為這樣的門檻、或者說是市場需求,導致許多人的理想、理念和堅持的精神往往都要透過故事來包裝,才能上得了主流媒體。但在網路媒體、社群媒體的發展下,這些理念和堅持及其內容也有了傳達的管道,公平貿易與生態綠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態綠,這幾年在一些大型報紙、電視節目的報導下,已經漸漸成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家「社會企業」,即便在媒體的故事性建構下,讀者或觀眾看到的往往是他們成功的歷程,經營的理念或創業的奮鬥,當然這些很重要,但生態綠更想告訴大家的是「公平貿易」的理念。

  簡單的說,公平貿易就是以合理的價格向貧窮國家的生產者購買產品,此合理價格因為沒有中間商、代理商或跨國企業的剝削,同時避免受價格波動的不穩,因此是一個更有利於這些辛苦生產者、勞工的價格。除了商品,像是咖啡、其他農產品、工藝品等,在公平貿易下,也包括了多項概念與議題,諸如環保、以有機的生產保護土地等生態概念;在勞動的關懷上,像是如童工的保護,工作者的環境安全;在技術幫助部份如改善生活品質或種植技術等。以上都是公平貿易試圖傳達的理念。

不單獨仰賴大眾媒體傳播

  生態綠的教育訓練師詹慧珍表示,大眾媒體的宣傳的確重要,因為其增加了曝光率,也把理念推廣出去,吸引原本不知道的人或是其他領域的人來參與。而大眾媒體的宣傳也能連結到更多其他媒體平台,以獲得更大的理念散佈。

  未來生態綠希望採訪的記者或媒體能更先了解何謂公平貿易,而在和記者或媒體溝通時生態綠也會不斷強調公平貿易的觀點,就算只有記者本人知道也好,因為多一個人知道就是多一份力量,可以再慢慢宣導下去。詹慧珍談到和大眾媒體的磨合是一個考驗,但是可以慢慢解決的,這需要時間和更多互動。

  在過往的經驗中,生態綠也體會到,宣傳公平貿易只單靠大眾媒體是不夠的,既不夠完整也不夠深入,因此生態綠最開始就使用了網路來做為宣傳的媒體管道。除了網站,也包括部落格,近幾年則也加入了Facebook和Twitter,而部落格也得到2008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年度最佳企業組織部落格首獎,這也見證了透過網路的成功可能性。詹慧珍提到,大眾媒體可能會吸引到一些婆婆媽媽或更普羅的民眾,但在網路上,則可以吸引原本就認識他們的朋友,網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交流與分享並更貼近。而像Facebook部份,比較是一個即時性的互動,也是活動性質的宣傳,做到同步的行銷,讓朋友或民眾可以馬上得知一些資訊,也可以即時分享生態綠的點點滴滴。

實行、虛擬並進的傳播策略

  在其他的宣傳上,生態綠也和學校、公益團體和公平貿易咖啡豆的銷售夥伴合作,舉辦一些活動、講座、影展等等,以活動的方式來宣傳公平貿易。詹慧珍指出,在媒體應用的策略上,還包括了話題行銷、體驗行銷、公益行銷三個部份,其中話題行銷也是最吸引媒體的,如店內咖啡自行決定價格,這樣新奇的點子往往會吸引媒體來報導;而體驗行銷就是透過具體的活動進行,如「教你如何泡咖啡」等等;公益行銷則是不斷的強調其理念,建立大眾瞭解生態綠有解決社會問題的使命感等等,讓大眾能了解和認同生態綠的努力和實踐。

  由此來看,生態綠不但重視媒體傳播,也重視人與人的實體互動,這也是非營利組織(NPO)比較少做到的,生態綠重視每個客人或是網友的互動,這不只是商業取向的企業,也是經營人脈和朋友。

不只是傳播更要建立社群網絡

  生態綠瞭解到,現代社會網路的傳播,不論是即時、擴散力和互動性都強過傳統大眾傳播。但網路傳播仍有一些缺點必須要克服,諸如網友的匿名特性,不免會讓一些人在網路上提供負面或非理性的回應,這也是專營網路傳播的生態綠所面臨的挑戰。

  生態綠目前的解決之道是,去更深入瞭解線下的人際互動,並開發不同的媒體工具或類型來服務更多的需求。從一般消費者到社運團體,生態綠希望各面向都能顧到,在其中建立屬於生態綠的社群,讓大家能夠更透明和緊密的相互分享理念和想法,從中吸引更多人一起加入。

  一切的努力,對生態綠來說,事實上也就是稟持著一個新時代的傳播理念。「經營消費者,事實上就是要經營社群媒體」。

生態綠
公平貿易
生態綠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