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賞(Japan Prize)是亞洲地區每年備受矚目的一個重要的競賽、頒獎活動,該活動主要是推廣「教育傳媒」的發展,除了接受各國作品共同參與教育媒體競賽、辦理頒獎典禮外,主辦單位也在活動期間,舉辦「跨媒體論壇」進行新媒體內容的研討。 | ![]() |
日本賞頒獎典禮,相片來源www.nhk.or.jpjp-prizepdfletterjapanprize_en.pdf.bmp |
一、教育媒體國際競賽
日本賞建立於1965年,是當時的NHK(日本放送協會)所負責舉辦的一個國際教育規劃的競賽,目的是在增進全世界的教育規劃品質,增進國際間相互瞭解和合作的一個重要的競賽活動。
秉持這樣的初衷,2008年日本賞修改原有的競賽辦法,競賽內容不僅開放給電視節目作品,也囊括了其他媒體內容參賽,包括線性傳播的媒體內容(像是影像、電影等等)和非線性的媒體內容(如網站、教育遊戲軟體和其他互動影音內容)。以此來因應教育媒體所面臨的新情境,包括資訊傳播科技的傳佈、數位大眾媒體的發展,以及在全球教育領域中網路的擴張。
經過近兩年的轉型,日本賞分別在09年自65個國家、地區,收到來自196個組織共324個參賽作品。該主辦單位期望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媒體作品來參賽,藉此讓教育更加有效率也更富創意。而日本賞的辦理,便是期盼能夠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學習教育規劃和媒體運用、製作。
今年日本賞教育媒體競賽類型包括:
1.視聽教學部分:
(1)參賽作品媒體類型
A.線性(單向傳播)內容(Linear contents)像是電視節目和影片
B.網站
C.電玩遊戲
D.其他互動媒體
(2)教育規劃之競賽分類
A.學齡前學童類(大約0到6歲) 。
B.小學學童類(大約6到12歲) 。
C.初級教育學童類(大約12-17)。
D.持續教育學生類(大約18歲包含以後) 。
E.福利教育類(包括所有年齡層) 。
2.電視節目提案部分:由各國或地區財力有限的製作人,提出教育節目內容的提案。
歷年獲獎的精彩作品,也可以透過日本賞官網上的「影音圖書館」。觀賞全世界,歷年獲得這項榮耀的各國的教育傳媒內容。
二、跨媒體論壇
在最後競賽評論一段時間,主辦單位會針對所有的註冊參與者舉辦跨媒體論壇。2010年的日本賞跨媒體論壇(CrossMedia Forum),自10月21日至10月28日,共為期八天。主要活動包括跨媒體的場次、電視和討論、提案部分的最終提案以及專家會面。這個論壇提供許多機會,讓人們能夠對教育中的各種媒體進行想法、意見的交流,並且介紹最新的科技。
三、台灣參與日本賞
過去台灣有一些優秀作品,曾經獲得日本賞的入圍肯定。包括:
2009年政大傳播學院,曾以結合學者、專家和學生,共同企畫、設計、成立一個數位學習的互動網站-「Playing with Images/ Playing with Sounds玩影像」。該網站為了增進大學生影像書寫的能力,這項計畫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人能自我記錄的能力。網站上除了提供豐富的數位影像製作的知識,包括數百張照片和影音檔案之外,更有輔助解說。此外,更收錄了台灣十位的優秀導演和編劇的專訪記錄。平台建立後,更開放政大傳播學院學生試用,他們到台灣山區教導婦女和孩童使用電腦影像工具,這個過程也拍攝記錄下來,放在平台上。藉此,也促成了「玩影像」平台成為偏遠地區無地域障礙學習的機會。
另外,客家電視台兒少節目《奧林P客-「我的夏夜冒險」》的,入圍2010日本賞兒童電視節目類(小學學童類)。該節目以一位11歲小孩作為節目主角,進入平生從未接近過的山林,尋找可怕的青蛙和可怕的蛇,旅途中充滿冒險和驚奇,獲得此項入圍也凸顯出國內教育媒體的發展,事實上具有國際的水準。
而公共電視所播出的兩個教育傳媒節目,近兩年也都曾入圍日本賞。分別是2009年黃嘉俊所拍攝的《紀錄短片-最特別的人(The Most Special Person)》,以及2010年《十點全記錄-Bye Bye莫拉克 ( Bye Bye Monster Morakot)》。其中《Bye Bye莫拉克》,該節目直接處理去年風災所造成的災難議題。由公視邀請五位新銳導演,拍攝四則影片,共同以去年遭受嚴重風災的孩子做為節目拍攝主題,希望透過孩子的觀點來記錄孩子們處理親朋好友悲痛的方式以及如何面對災後的生活。
這些節目的入圍,不僅表現了台灣教育媒體不論在製作、構想和執行上,具備高度的水準,也扮演了台灣的教育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角色。而相較於現今大多數媒體專注於八卦、娛樂的內容製作,許許多多參與日本賞的教育媒體節目、內容,這些教育傳媒內容的存在,對社會而言,更顯得重要而光輝。也許,他們也正是在媒體環境,最壞的日子中的最值得期待的媒體作品。
(作者同時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聯繫請Email至raingnom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