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NHK電視展「日本賞」(Japan Prize),是在1965年創立的獎項,有各類的影視作品的選拔,是日本電視文化、教育等知識性節目的一大獎項。在80年代後,隨著NHK走向國際化,日本賞也步入國際舞台,世界各大公共電視如德國ZDF、英國BBC等每年都會製作優質節目參與選拔,今年則有60多國共400多部作品參賽。
政治大學去年曾以數位互動學習作品,獲得日本賞生涯教育組入圍。今年,政大廣播與電視學系副教授盧非易受邀擔任2010日本賞評審,他就談到在擔任評審的過程中,能更全面宏觀的了解世界各國電視媒體在文化、教育所承擔的責任和表現。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台灣在這部份的表現不如其他國家的成果。各國不論是公視或文化相關單位,都會設法製作或補助這類教育、文化性節目,包括生活品味的提升、自然生態的提醒、區域衝突或歷史的了解、少數族群文化的保護、弱勢議題的關照等。這些內容旨在讓國民用心走出國家,理解他人,提升世界知識和生活知能。 |
圖片:盧非易教授提供 |
盧教授就各國參加日本賞的作品來看,像中美洲有一計劃是透過節目讓各國兒童互訪其他國家,其中有一段是,拍攝南美洲一位兒童到中美洲家庭寄宿的生活狀況,從中可以看出家庭、背景和文化的差異,以及他們如何互相了解與融合,相當生動寫實。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也和BBC合作拍攝專題紀錄片描述中東衝突,其中有兩位傳統伊斯蘭女性用Rap的方式發聲,表達她們在父母壓制下要反對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情,紀錄片帶到人權、女性、宗教等議題,是活生生的現場,透過人物故事來了解複雜的中東問題。
台灣不同於以公共電視為主的英、德等國家,有足夠收視費或預算製播優質節目,不受商業競爭的限制,我國是以商業電視台為主要市場,因此不能只是給予公視補助去製作教育性、文化性節目,更要提高誘因吸引商業台來參與。盧非易提到,政府首先要提出好的政策來投資,並讓商業媒體把資源用在深度文化、知識教養等節目,這類節目並非沒有收視,因為國外這類節目都可以做到叫好、叫座,我國製播人員也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收集國外好的作品,打開眼界。
公部門一方面要培訓這類人才、策展人,或舉辦類似金馬影展的電視展,提供好作品給民眾觀賞提升水準,也應注意新媒體的可塑性,如手機、網路、Facebook,因為新媒體沒有舊媒體如電視的許多積習,新媒體有很好的空間去發揮,建立起傳統文化的連結,並有小眾或分眾的滲透。在研究上,也不能被動的等某些潮流如韓流等興起後才去跟隨,更要主動研究我們面對外來競爭時應有的對策,以及媒體教育的研究,包括如何有系統性作法、評估教育文化和媒體的合作發展等等。
回到台灣,自從有線電視快速普及,電視市場高度商業化與競爭化,所謂「國營電視」時代已過,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下,過去十幾年來,媒體已失去應承擔的教育責任和機制,全面走向政治化和娛樂化。盧非易指出,電視本應該努力在消弭社會分歧、促進祥和發展,但我國電視卻是「利用分歧創造收視率」並「加深分裂、增加民眾負面情緒」。雖然在台灣也有類似日本的旅遊或美食節目,增加一些生活資訊,民眾可以感受其他地方、國家的風土民情,但這些節目多和廣告、廠商合作去做特定介紹,過度商業化,並非和地方合作去促進地方文創發展、刺激消費、振興休閒產業,也使得這類節目太過表面而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