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評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女人」、曾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殊榮的-《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投入新聞媒體數十年來,從未放棄看見新聞與社會互動間美好的一面。

  今年九月一號記者節,在醒報兩周年社慶上,殷允芃鼓勵記者肯定自我價值,「人生如果是一個舞台,而媒體是一個探照燈。如果將光芒打在混亂之處,社會就看似黑暗,但若能將燈光轉向一旁,或許就能看見其它美好的方面。」

照片來源:費重明攝影

  對於這段勉勵,殷女士自己便是最佳的實踐者。在事業上,殷允芃對自己的雜誌有相當的堅持,「天下雜誌從來不教人快速成功,或刊登如何賺到一千萬、如何買股票之類的文章。」天下多年來,強調品質與獨特的視角,而在這當中所傳達出的,便是她對美好社會與新聞專業的理想。

  當前台灣媒體在惡質的環境影響下產生許多問題,殷允芃有憂心、有期許、也有堅持,她強調,「新聞自由不是可以無限上綱的,自由不等同放任,所有遊戲都有他的規則,新聞自由還是有些基本的準則在,新聞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相,造假真是枉顧媒體的良知。」

  當新聞專業越來越不受社會信任,而所謂媒體真實也漸漸為動畫給淹沒的同時,殷允芃認為,新聞工作應該要把「誠信」當作核心價值。日前新聞評議會舉辦了探討媒體充斥「置入性行銷」以致傷害新聞專業問題座談會,在此議題的討論上,殷允芃建議新聞評議會提案「建請政府不要再對媒體作置入性行銷」,強調新聞並非商品,不可以做為買賣物品,因此她提出嚴正的申明,希望能遏止政府搞媒體置入性行銷的歪風。

  對於新聞媒體產業的未來,殷允芃認為,許多人對新聞傳播教育有迷思,譬如大學教育往往強調技巧,如採訪寫作;到了研究所,又一天到晚講理論。但學新聞的人不應該只學理論或者技巧,因為世界一直在變,唯有不停自我精進與求知下,才能追趕快速變化的世界。因此,殷允芃建議學子,在自我認同與尋求人生方向的同時,「大量閱讀」有絕對的益處。她建議學生每個月、甚至每周看一本書,各類的書都可以看,要不斷地、大量地閱讀。同時殷允芃特別強調,人要有歷史感,「學新聞傳播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從哪來、能往哪去。」基於這樣的理念,天下雜誌也做了歷史系列,如「發現台灣」,便是藉由紙本呈現,延伸出人文關懷與環境探索的可能性。

  在殷允芃的心中,做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除了書本知識外,對人性的了解也很重要。若只有知識,卻沒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從事新聞工作中很容易判斷錯誤。因此,對殷女士認為,關懷社會就是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去涵養的特質,唯有能理解他人之苦、觀察社會問題,才能真正以獨到眼光去解析事件的本質,為社會帶來更多光亮。

  作為新聞人的典範,殷允芃便以親身實踐來實現她心目中的媒體專業、媒體理想。「做有用的人,貢獻自己獨特的能力,其次做事要憑良心,發自善意幫助人,讓這個社會更美好。雖然有點老套,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也就不會有什麼得失心了」,殷允芃如是說,她也這麼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