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我》是以「媒體素養」為主的兒童節目,從2001年到2005年為期九季,共117集,期間獲獎無數,金鐘獎評審團評語是「透過對媒體表現的觀察與分析,提升兒童的分析與批判能力。節目表現自然生動,是兼具創意、眼光與專業水準的節目。」節目曾經涉獵的議題包括如何判讀新聞或節目裡的廣告訊息;媒體中有哪些性別、族群、職業的刻板印象;以及了解各種節目的幕後工作。同時,節目也培訓了國小六年級與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成為小記者,他們不僅學習如何採訪、討論媒體議題、還能親身參與電視節目製作流程。

不一樣的暑假

  小學六年級的暑假,每個人都是盡可能的為自己安排了許多娛樂的活動。但有一群小朋友,選擇在假期裡從事更為特別、難忘的活動,就與「隱形學校」—電視息息相關。別誤會,不是坐在電視機前享受各種娛樂節目,他們直接投身公共電視兒童節目《別小看我》的製作。

  第一屆小記者張智強,從小學六年級暑假一直參加到國中二年級,如今他已經是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碩一的學生。他是透過《國語日報》演說班的引薦參加《別小看我》培訓計畫。回憶當時的採訪經驗,他說自己「提前接觸了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人生經驗更豐富,也養成正確看待媒體訊息的態度。」
  

  張智強表示,認識節目產製的幕前與幕後,會明白許多訊息都是經過設計才傳達出來,讓他體認到「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那麼該如何培養呢?他說,自己會先質疑媒體訊息的真假,並且收集資料以供判斷。

  此外,因為有些週末假日必須錄製節目或出外景,反而增進了他的時間管理能力,讀書效率更好。張智強也表示,每製作一集節目,都像出一次任務,學習克服種種挑戰,讓他日後不管在讀書或者處世上,都對自己更有自信。

  一起錄製節目讓小記者們培養了深厚友誼,張智強與其他伙伴至今仍保持聯絡。

不是真的湯圓

  另一位小記者許甦柔現留學於荷蘭,她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接觸媒體製作。當時學校購置設備,成立了校內電視台,讓她有機會接觸攝影、錄音、後製等等,後來老師將她推薦給《別小看我》節目,開啟了兩年的小記者生涯,她笑著說:「當然,真正的電視節目製作更專業!」

  許甦柔以自己採訪經驗為例:「記者即時訪問跟平常在攝影棚錄製節目不同,要反應靈敏並且有縝密的觀察力。所以那時候編劇就在計程車上幫我惡補,他教我要試著從對方回答當中想新的問題,進而更深入了解議題。不過後來實際採訪時還是很緊張,因為不能夠一直NG。」

  同時,她也表示,由於媒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媒體如何使用不同手法吸引觀眾,可以避免沒有選擇、或沒有判斷力地接受資訊。對我來說,收視率只是個參考,會比較了解誤差原因;還有廣告裡的湯圓應該不是真的湯圓,因為真的湯圓沒有辦法耐攝影時燈光的高溫,看起來會比較不可口。」

  「不只我收穫很多,有時候我周圍的朋友,或是路上遇到曾經有看過節目的觀眾—大多是年輕人,他們都覺得《別小看我》是用他們年紀的語言教導媒體素養的議題,所以接受度會更高。」

學會讓媒體成為生活的好題材

  兩位小記者後來都沒有進入傳播領域,張智強表示:「我知道傳播業蠻辛苦的,很多業界的人常常都是工作到很晚,為了截稿或節目播出而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沒有想繼續走傳播業。」

  許甦柔說:「記者要在短時間內又要聽、又要問對問題,臨場反應很重要,也讓我發現我不適合當記者。雖然日後沒有走傳媒這條路,但我發現身邊朋友對大眾傳播都很有興趣,所以參與《別小看我》學到的點點滴滴,都成為我與親朋好友分享很好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