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將在100學年度納入國中及小學教科書內容,高中大學也陸續有媒體素養相關課程開設。台灣媒體亂象和惡質競爭近幾年越為激烈,不少傳播學者提出媒體素養教育,希望透過兒童或青少年教育來培養優質閱聽人,進而影響媒體生產優質內容。但對於沒有深刻接觸社會的兒童而言,媒體素養教育真能達成學者所望嗎?

秀峰國小推廣在地文化

  台北縣市共有八所小學配合教育部成立「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推廣媒體素養教育,其中台北縣汐止的秀峰國小,鄰近聯合報系、觀天下有線電視、公共電視等媒體,便結合此資源進行參訪、影片拍攝等計劃。目前全校參與成員包括校長、教務主任及兩位老師,並以六年級其中一個班為試辦期的主要教育對象,教育對象範圍不大。

  此班級導師徐德勝表示,現階段以媒體近用為主體,教導學生拍攝記錄片,記錄片內容以汐止在地文化、風土民情為主題。一般媒體素養教育以讀報、文字教育為主,但秀峰國小透過影像讓議題更能所有發揮。在媒體近用過程中,徐德勝希望讓學生了解公民發聲的意義,未來有自己的想法、動機去報導自己關心的議題,在課程中也會加入媒體識讀的教育,讓學生思考媒體內容的背後意涵。

媒體素養融入基礎課程

  在記錄片部份,學生的拍攝成果已在教育部媒體影音比賽得獎;教育方式上,老師把新聞、媒體帶進一般的國語、社會等基礎領域,例如智利礦工事件,透過這則新聞便能和地理課結合。教務主任張淩翔提到,性別教育是目前著重最多的,以偶像劇、廣告等男女性別議題做一些價值澄清或刻板印象的扭轉,尤其針對高年級學生,這類議題他們更能快速吸收。

  徐德勝提到,媒體素養融入基礎課程是偶發性的配合,例如國文課某一篇課文和資訊有關,便能以資訊或媒體科技做搭配,或以新聞事件來輔助。但他發現很多其他學校的教案是以媒體現象做主題發揮,這和他的方式不同,他認為國小的媒體素養教育是為了教國數社而帶入媒體,不是為教媒體而帶入國數社。因為國小有更重要的基礎課程,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媒體素養向下扎根是傳播學者的想法,希望藉以改善媒體,但這和基本課程卻有衝突。

媒體素養教育有其難度

  除了傳播新聞學者的一廂情願,協助推廣的學術機構也是關鍵所在,許多學術機構認為媒體識讀比近用更重要,張淩翔就指出,媒體識讀的推廣成效無法馬上看見,例如跟學生介紹廣告背後的意義,學生或許能了解單一個案,但因為缺乏對社會完整的認識和體驗,所以無法把所學推廣到其他廣告案例或媒體內容。因此在解讀和批判的教育上無法有很好的成果,容易失焦,但近用媒體則是一個讓同學有興趣且能有效學習的方式。

  因此,最大的問題在於學者和學術機構希望從小就培育耳聰目明的閱聽兒童,但在他們這個年紀,是否耳聰目明、解讀批判就是要優先學習的?在沒有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和大環境前,老師教的同學又能否產生興趣或加以吸收?媒體素養教育當然重要且要執行,但如何做、如何有效聚焦,卻仍未看到一個完整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