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mobilization)不只是政治的符號。除了選舉上號召群眾支持的意識形態外,從文化的發展脈絡來看,動員實際上更富含多種的意涵,自然也跟傳播密切相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於2010年10月29到30日舉辦「動員與網路-科技、性別與南方的亞際流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意在邀請東南亞國家學者,從美國主流論述霸權論述之外的在地觀點,探討文化動員如何連結閱聽者,進而關注社群認同的議題。 發表者陳雅萱、Parichay Patra、Sky Crompton(左一至左三),主持人郭力昕(右二),回應人黃宗儀(右一) |
針對「電影實踐與動員」這場探討主題,來自不同國家的三位發表者不約而同,從電影的脈絡中探索動員在劇情與影像中的蛛絲馬跡。
首先,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研究生陳雅萱,發表論文〈初探『移工電影』在台灣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意義與困境〉,探討台灣近年來外籍勞工的湧現,以及由全球化帶來的台灣與東南亞文化的衝擊與調和,共同展現而生的文化地景。以【歧路天堂】與【台北星期天】台灣首度出現以東南亞籍移駐勞工的電影,描寫移工跨海來台的勞動、夢想、愛情故事。她表示,作為移工族群再現與被理解權的契機,「移工電影」經歷台灣國片產也環境不佳、取得資金困難,更在申請輔導金過程,因演員國籍比例與語言發音限制而遭受困難。而此一現象,突顯移工在台灣政治經濟脈絡下依舊僅存在「純粹勞動者」的單一想像。陳雅萱認為,移工電影作為文化實踐的形態,似乎看出了文化流動的契機,但在目前台灣的情境下,仍舊缺乏進一步思考,難以建立新移民作為文化公民權的想像。
第二位發表者,來自印度賈達柏大學的研究生Parichay Patra,以〈天堂的孩子:後新浪潮世代與美學的動員〉為題,檢視印度文化工業的動員形態。長久以來,在以工具理性為主流論述的國際學術圈當中,印度電影的地位都處於低落的狀態。強調另一霸權的興起也往往是藉由貶低其他區域工業為次要位置,Patra認為印度大眾電影的新形態的出現,實際上也標示了從電影新浪潮下的藝術電影產製到多元大眾後設敘事,在這過程中所形塑出獨特的多元符碼的混雜。這些電影自由地在各區循環,持續地對優勢主流文化的進行挑戰。
最後,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研究生Sky Crompton,發表〈亞際離散世代的流動青年如何向同儕用電影說故事-澳洲墨爾本的個案研究〉,Crompton從李安的《臥虎藏龍》作為起點,認為這片顯示亞際動員觀眾乃是無所不在;除此之外,全球的觀眾也已準備接受來自亞洲流動導演的故事。另外,香港著名導演王穎別樹一幟地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電影《喜福會》與《內布拉斯加公主》,這種以新舊混合的傳輸模式的出現,也顯示出南亞文化的故事正透過傳統與非傳統的方式被傳送。而李安與王穎兩位導演,雖然旅居西方社會但一再重提故鄉故事為主題給觀眾,顯示了流動的亞際導演正創造出一個文化橋樑,用電影連結他們自己、觀眾以及其他的亞籍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