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千雅|特約記者專訪報導
![]() |
相較一般民眾所熟悉的政治經濟類新聞評論,以〈衛生春秋—-健康妄想曲的醫二三事〉系列文章入圍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類的聯合報記者張耀懋,以其對醫藥衛生的專業背景,用科學的角度、客觀的驗證及主觀的立場為新聞時事評論開出一條新的論述路徑。 |
科學出發的新聞評論
他以一則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單身漢較容易得精神疾病的新聞事件為例,當要對此新聞進行評論時,必須要花功夫檢閱所有相關的科學文獻,甚至與具醫學背景的同學討論,才能著手寫出一篇有立論基礎卻又不失客觀的評論;也就是說,新聞評論或社論的寫作並非是口說無憑,在下筆之前要經過嚴謹的資料蒐集及文獻考察,理論充實才不會使新聞評論流於泛泛之說。
張耀懋表示,這次的投稿比較像是實驗性質,稿件中包含了聯合筆記、特稿、醫藥專欄醫二三事等多種形式的評論,內容則以科學的角度檢視新聞事件。「科學本身也是一種評論」,他說。要如何顛覆一般科學給人的客觀印象並加入主觀的描述進行評論,背後少不了引經據典的工夫,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讓大眾接受這樣的論點
張耀懋謙稱自己也還在摸索階段,正在不斷試驗關於科學評論的一套方法。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拓展關於科學新聞評論這塊尚待開發的領域,在政經評論成為顯學的新聞評論環境下,讓後進者看到這是值得新聞評論未來深耕的方向。
人人都有評論的能力
「街頭巷議也是一種評論」張耀懋說。評論並不是知識份子獨有的權力。身為人,只要有思想、有表達能力就具備了評論的基礎。他舉例說,外省老榮民對ECFA的看法並不會比新聞從業人員來得不足以搬上檯面,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街頭巷尾評論的基礎。換句話說,記者拿的是紙跟筆,而一般人是拿著板凳在榕樹下圍坐暢談。
事實上,相同地方是新聞評論所不可或缺的:觀點。一個好的觀點猶如是吸引讀者的「亮點」。而文字,是展現評論的工具,更是個人功力的展現。如何將艱澀的觀念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洗鍊的文字帶出,讓讀者能一看就懂,是新聞評論必須下的功夫。因此一篇好的新聞評論,除了必須對評論的對象或事件有全盤的了解,做足資料蒐集與文獻檢閱的功課,還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字詮釋功力,才能將新聞評論發揮得淋漓盡致。
沒記者獲獎的警訊
張耀懋觀察到,這次的卓越新聞獎沒有任何專職的報社記者獲獎,是頭一遭,這是否對報社從業人員來說是個警訊?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前談到記者,社會大眾對記者的想像不外乎是拿著紙筆到報社上班的人,報社記者在新聞界應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地位。
張耀懋觀察,本屆卓新獎的結果可能也跟評判標準帶有鼓勵性質有關。像是今年獲得卓新獎及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等多項獎項而備受外界矚目的獨立媒體記者,或許評審想藉由這樣的結果讓外界注意到獨立媒體的光芒。然而,報社記者今年抱憾而歸的情形,張耀懋說:「有沒有可能對整體報業生態來說是個轉捩點?就要看接下來幾年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