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千雅|本報特約記者專訪報導
以〈該關切的不應是5%的失業率〉社論系列,入圍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類的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在談到如何做為一篇新聞評論時表示,新聞評論是由好的「觀點」、「論述」及「文筆」所組成,並提醒年輕學子要時常對周遭事物保有思考、批判能力,以及多閱讀古文,古文氣勢恢弘、行文流暢,對於筆下訓練有一定助益。 | ![]() |
「觀點」是新聞評論的源頭
評論與新聞的不同之處在於需要「觀點」做為出發。新聞純粹轉述消息來源的看法而不摻雜個人意見,評論(如社論)則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並且選邊站,因新聞評論必然是站在某個立場出發。而「觀點」雖然重要,也不應是全然的主觀,必須輔以客觀的歷史佐證或理論基礎,厚實的基礎方能使論述展現力量並取信於人,也才不會使一篇評論流於泛泛之論。若一個議題沒有好的論述做支撐,也容易流於膚淺的黨派之爭。
于國欽舉例說道,即使是如一代文豪蘇東坡不容置喙的文字功力,以及磅礡有力的筆下工夫,但檢閱其文章卻會發現他欠缺了宏觀的歷史脈絡以及對政治經濟運作的瞭解,使得蘇東坡的文章即使行文華美,仍是侷限在當代觀點。因此好的論述取決於對歷史及理論的全盤瞭解,也就是「厚描」的功力。
「觀點」是新聞評論產生的源頭,每個人對於新聞評論的出發點、觀點皆不相同,可能是來自於憐憫心、正義感、社會關懷或政黨傾向等等,這些出發點在在形塑了個人在新聞評論所顯現的力量。新聞評論的目的是希望獲得讀者的認同,一篇「出發點大於論述」的評論容易偏頗且流於空泛、言過其詞。就此,于國欽再次說明了立論基礎的重要性。
由讀書和思考自我訓練起
于國欽認為,對週遭事物隨時有保有思考、批判的能力,是形塑新聞評論的重要精神。他提及古人曾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說,「博學之」指出了「讀書」是必要的論述基礎也能充實審問的能力;「審問之、慎思之」,是懷疑、批判、思考的能力,但受限於台灣的教育,學生從小被教導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學生的審問能力普遍是較缺乏的,因此有必要時常訓練自我的思考力。
于國欽也建議年輕人要多讀古文,古文氣勢恢宏行文流暢、多用簡潔有力的對比,這些都是值得現代人學習的技巧。而現代人的文章寫不好,跟好文章讀太少也有關。另外,時常跟同儕聊天、討論時事,也可有助於自我邏輯的條理,並能督促自己閱讀、搜尋更多資料。
台灣新聞評論的問題
在談到目前台灣新聞評論的問題時,他表示,評論文章必須再更淺顯易懂,應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大眾了解社會議題。議題可以深入但不能枯燥艱澀,否則會加大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反而失去了新聞評論作為傳遞知識、形塑公共意識的美意。但若寫得太淺顯,容易流於泛政治化的互相謾罵,如此就浪費了議題所帶來的社會思考價值,因此在寫作上要注意尺度的拿捏。
關於台灣新聞評論的問題,必須再淺顯易懂些,議題可以深入但不能枯燥艱澀,否則會加大與讀者的距離,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大眾了解社會議題。花做多時間是在於文章完成後的修改潤飾,目的在於讓文章流暢易懂。但若寫的太淺顯容易流於泛政治化的互相謾罵,這樣就可惜了議題所帶來的思考價值。例如政論節目顯現的都是藍綠對立,其實很可惜。
最後談到,報社是否會干涉評論觀點?于國欽直言:不會。他舉例去年度入圍卓越新聞獎的評論內容,便是反對政府的內閣改組,而同時中國時報有篇社論是贊成內改組。而同屬中時集團的兩個報社,出現相對的社論立場,這顯見報社對於社論觀點是自由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