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於今年二月公佈「有線電視數位化實驗區計畫」,其目的是改變民眾收視行為,並輔導有線電視業者發展數位化。政府預計在2015年數位化系統覆蓋率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但截至目前為止,業者施行成效不彰,覆蓋率僅止於百分之六。針對目前數位化環境的阻礙,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簡仁德首先肯定政府的政策施行方向,他認為數位匯流已然是無可避免的潮流趨勢,需要政府、業者以及消費者達成共識相互配合,營造高品質的視頻數位化空間。

  對於目前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推動進程來看,簡仁德針對整體環境進行觀察評估後表示,當下有線電視數位化確實遭遇某些瓶頸。其中最大的困難就在於終端設備的技術性問題。由於前端網路及相關設備已大抵完成,但用戶端的接收系統未能完全配合。換句話說,數位機上盒尚未普及化是最大關鍵所在,一方面是因為機上盒沒有訂定標準規格,導致用戶在進行設備汰換時必須全盤更新,造成消費者在使用上產生困擾;另一方面是業者想要享有技術上的專利,獨霸智慧財產權,以致於業者間難以形成共識。理想的解決方式即是將數位接收系統內建在電視機中,讓數位匯流技術面臻至成熟,便能一勞永逸。

  簡仁德認為,目前有線電視數位化的關鍵仍在於,機上盒的介面是否能達到統一標準。不過,目前最急需解決的技術性問題便是機上盒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不一,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大困擾,而消費者也未能欣賞到真正高品質的視訊,讓數位化流於空泛的口號,消費者喪失信心。因此,政府之所以推動有線電視數位化實驗區計畫,就是希望引發鼓勵和帶頭作用,加速業者數位化的腳步。

  至於政府該從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簡仁德則表示,政府能夠善用公權力,加強教育宣導的工作,使消費者明白數位化的重要性,並聘請專家學者擬定配套措施。例如訂定合理的費率,畢竟目前有線電視面臨眾多數位媒體的挑戰,舉凡IPTV、WEB TV一旦蓬勃發展之後,有線電視頻寬將被壓縮,對有線電視的生存空間形成莫大威脅。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採取全面數位化,數位化之後頻寬增加,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視訊服務,帶動內容產業向上發展、推陳出新。但對業者而言,數位化的前提是必須具備穩定的財務狀況,假使政府能保障基本費率,讓業者全心全力推動數位化,建立健全的數位化產業鏈,才能提供一流的視頻品質。雖然價格調降就短期目標來看,消費者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但長久累積下來,卻不一定能維持一貫的高品質。因此消費者和業者處於一種共生循環關係,有健全的產業體系,才能造福消費者,創造更大效益。另外政府也可考慮在數位化設備上減免賦稅,穩定市場價格,保障業者的財務狀況,或許能締造不同的契機。

  除了設備及技術上的改良之外,消費者的收視習慣也必須有所調整,因此進行數位化的全民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簡仁德強調,雖然政府有責任宣導數位化的政策目標,但業者也必須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透過系統商與用戶間的互動模式來實施數位化的生活教育。例如在大賣場、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進行宣導,教導民眾辨別數位內容與類比內容品質差異,改變消費者既有的觀念與想法,讓政府、業者及消費者之間相輔相成,形成團隊合作關係。

  簡仁德認為,數位化浪潮已經銳不可擋,其優點是提高視訊品質,增加既有頻寬,使服務多元化,提升內容產業發展。消費者不僅能自由選擇,享受視覺上的震撼,系統業者也能藉由廣大頻寬,增加公益性頻道,促進業者與使用者之間密切互動,活化整體產業鏈。唯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由於數位化產業的進入門檻低,業者可能會一頭熱地拼命投資,風險也相對提高。對頻道業者而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況下,或許能激發出不同以往的新興創意,改善節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