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每天的新聞報導外,新聞媒體同時也是社會的公器。」吳春滿表示,當一個新聞記者在報導新聞事件的同時,應時時刻刻想到新聞訊息能不能帶給社會正向的力量?是不是能給閱聽眾省思的空間?而卓越新聞獎正好提供新聞媒體人努力的方向,獲得獎座不僅意味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鼓舞。

吳春滿小姐

  吳春滿說:「我要感謝正聲公司,正聲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對於我們想做的新聞總是給予很大的協助與支持;我要感謝吳芳如協理,過去我總認為記者就跑新聞,獎項不重要,是協理一直灌輸我做一則好新聞的觀念、得到卓新獎獎座的意義;我要感謝我的夥伴楊長順科長,是他的堅持與努力,我們才能拿到這個獎座。」

  另一方面,吳春滿也遺憾的表示:「獲得卓越新聞獎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從第四屆卓越新聞獎開始參加,在得知獲獎那一刻,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開心是終於拿到肯定自己的獎項,另外難過是我的父親在頒獎前往生,來不及和父親分享我的喜悅。」

  「每年我們在選擇新聞題材盡量都與民眾息息相關,」吳春滿說,今年的題材之所以選擇白海豚的題材,是楊長順科長在訪問荒野學會時突然的靈感,當中尋求許多學者的意見,最後將議題聚焦在國光石化開發案對彰化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衝突。

  「也許很多人對此議題可能不痛不癢,但實際到當地走訪探索後,一定會感傷、會無奈。」吳春滿回憶,站在台灣面積最大的濕地,看著夕陽緩慢落下的海岸線,旁邊經過的是一輛輛載著鮮蚵的牛車,這種生命力是都市人無法體會的感動。一旦國光石化進駐當地,這些景象將不再存在,傳統的特色將會消失。

  實地訪問當地採蚵人家,他們無奈的說:「將來沒有蚵,我們怎麼維生?我們只會採蚵,年紀也大了,國光石化會要我們嗎?」國光石化真的會為當地帶來就業率嗎?答案是問號。一位住在芳苑的小姐抱著強褓中的小孩激動的表示:「站在這裡看六輕,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反對的理由,我總要為我的小孩想。」吳春滿說,站在河堤上看六輕,空氣中瀰漫微微的酸嗆味,遠望過去的天空一片灰濛濛,很難想像國光石化再進入當地後的景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城國中的一位老師拿出5個國中女學生製作的環境比賽短片,內容是談她們不願意因為國光石化的進駐,未來可能導致被迫他遷的下場;甚至這5位女生還參加了當的環評會議,堅決表達反對國光石化的理由,這也讓我看到所謂教育的重要性,」吳春滿強調,在面對大財團的壓力、政府的模糊態度下,還是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反對國光石化,這讓人很感動。

  原本是播音員的吳春滿表示,「我是一個求好心切的人,一直覺得我應該還有努力的空間,因此我轉型做一個記者,學不同東西,看不同方向,算是對自己的一份期許。」當記者有趣之處,就在於訪問的對象多半是學有專精的人,在工作過程中可以見多識廣,「我一直堅信一份工作不僅是工作,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有沒有獲取成長。」

  一則好的新聞不應隨波逐流,」吳春滿認為,新聞媒體不應該只著重突發的訊息,其它與民眾切身相關的議題反而更顯重要,新聞媒體應該是要帶給閱聽眾一個省思的方向,甚至能引起社會正向的力量,「我就是喜歡做這樣的新聞來提醒民眾,獲獎之後,我也逐漸明白重要的是我帶給閱聽眾實質的幫助,得不得獎反而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