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新聞為何多報喜少報憂?
最近打房議題受到社會關注,而許多新聞媒體也紛紛刊載報導。值得回頭檢討,過去新聞報導有關房產議題,大多報導利多、多頭,新聞媒體對房產的掌聲也合理地促成了一片房地產「漲聲」,這種一致性的報導實質地營造市場一片大好的景象,特別是北中南各大都市的指標區,房屋銷售價格更不斷攀高、豪宅建案不斷推出,媒體儼然扮演起報喜不報憂的喜鵲。
然而媒體一窩蜂廣告和報導房地產熱潮,是不是過了頭?在近期打房議題出現之前,除了《天下雜誌》等少數媒體願意深入討論房價問題,當隻有勇氣的烏鴉。過去始終少有媒體聞問房地產問題。然而打房議題浮現,直接被凸顯的是,房價過高、不合理溢價、政府管制結構出問題,這些議題顯然是早有的事,為何在此之前,新聞媒體只報喜不報憂?反過來問,是否當新聞報導遇見房地產議題,就有非說好話不可的因素在?
![]() |
針對房地產新聞過度樂觀問題,大家如果記憶猶新的話,仍記得2008年國內知名的地政教授張金鶚受到恐嚇一案。當時張金鶚教授就其學術專業立場,扮演起烏鴉角色,以〈房地產市場 真的很火熱?〉為題,與花敬群教授聯名投書批評,大眾報業所刊登的房地產新聞,過度渲染房市前景,並且質疑媒體忽略了專業與真實的報導新聞這個基本的原則,一味的站在業者立場來「製造話題」,使得新聞具有失真的疑慮。 |
房產新聞 報導公正客觀重要嗎?
接受本刊專訪時,張教授指陳新聞媒體依賴來自房地產的廣告經費,或許是導致結構性地喪失應有的新聞專業。
張金鶚教授認為,現在經濟化、市場化之後,「媒體偏向廣告主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強勢的媒體可能會造成我們資源的錯置,會造成消費者或者政府的一些配置不當,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空餘屋或者不良資產都產生出來,其實在泡沫之後是全民皆輸,這是我們覺得媒體的責任的重要。」
如此回過頭看房地產新聞,根據浩騰媒體2007年廣告調查,建築業位居報紙媒體的前十大廣告主,《住展雜誌》統計調查,今年4月份的報紙廣告量創新高,達到39,000批以上。
兩個簡單的數據或許可粗略說明,為何房地產新聞、報章媒體會出現報導不真實、站在業者立場來「製造話題」的問題。
新聞為何亂亂亂報?
媒體亂象涉及整體的媒介市場生態,商業媒體賴以生存之道,主要就是在閱報率/廣告量,同時還聲稱腥羶色的新聞能廣泛受到消費者歡迎,以此順勢讓商品化的新聞變得合理,讓市場導向、失去新聞規範的媒體有了經營的正當性。
商業媒體為了追逐利潤與克服商業壓力,逐漸將媒體經營變成了一種投資活動,新聞資訊因此變成了一種商品,讓媒體可以追逐最大限度的回報與市場盈利,形成所謂的市場導向的媒體。世新大學公廣系的楊意菁副教授指出:「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新聞學所產生的共犯結構(媒體與業者),解決方法一樣是從結構面、社會面(閱聽人社群)以及新聞報導方式著手。只不過結構面應強化相關管理政策(如新聞廣告化、置入性新聞等規範);社會面除了加強閱聽人的識讀能力,更應有效形成一股可以抗衡媒體失真報導的公眾社群力量;新聞報導方式可加入公共新聞學的報導方式,呈現多元觀點的新聞資訊。」
這種市場導向的媒體,表現最徹底的就是香港的蘋果日報,為了讓資訊商品受到歡迎,不惜以小報文化、移花接木的新聞創作、偏頗的新聞訊息等方式來產製新聞,以此獲得廣大的閱報率、廣告主青睞,在市場賺得「強強滾」。
提升採訪專業、閱聽人媒體素養
可以肯定的,媒體亂象是結構性的問題,涉及到媒體組織制度運作的問題,特別在專業新聞的播報上,張金鶚教授便建議應該從在職教育與資料查證制度著手:「我覺得建立記者專業制度這件事情,很重要,除了教育訓練,我覺得應該充實不同的管道,對資料來源的判斷,建立很好的專家諮詢名單、查證的系統這些東西。」
事實上,新聞公正不僅重要,甚至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基礎。過去在新聞學的討論中,自由社會中的新聞傳媒,往往被賦予第四權以及社會公器的角色。新聞媒體重要的任務就在於:讓大眾擁有獲得準確、客觀資訊的權力。
對閱聽眾而言,關鍵就在於大家如何觀看、抱持著什麼態度觀看新聞。假使我們都可以同意,新聞的公正客觀重要。那麼我們就需要從自身改善做起,透過增加自身的媒體素養,瞭解媒體為何物,擁有明辨新聞真實的能力,遇到不好的資訊有能力篩選,知道如何拒絕觀看不好的媒體,以此來讓自身從消費者身份重回到閱聽人角色。
因此,面對媒體亂報,除了仰賴教授和有志之士的努力外,閱聽人亦當自強,在可見的未來,共同扭轉媒體亂象也就更可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