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月9日在世新大學舉辦保釣論壇,集結社運人士汪立峽、作家南方朔、學者熊建劬、錢永祥以及《破報》總編輯黃孫權等人進行對談。跨越不同世代,且以不同角度,對保釣的社會與歷史意義進行討論,諸位曾參與過保釣學運,到現今持續與社運有著密切關聯的知識份子,透過公開對話的過程,引發不少世代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 理想還在召喚 |
主持人汪立峽提到,保釣運動不只是保衛一個島,重要的是其所延伸出來的眾多歷史意義與啟發。第一,保釣在戰後重新啟發知識份子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第二,讓眾人重新認識國共對戰的經歷,也重新認識中共所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重新認識美國作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第四,則是啟發社會意識,以及年輕一輩對社會底層民眾、對少數弱勢群體的關注;最後,保釣更啟發眾多知識份子對社會主義的興趣。但遺憾的是,從九零年代以後,這些保釣可貴的遺產被削弱了,且出現斷層。 汪立峽、熊建劬、南方朔、錢永祥、黃孫權 |
![]() |
五四運動則被用來作為保釣運動的一個對照基準點,南方朔自白先勇〈冬夜〉和張愛玲的〈五四遺事〉兩篇諷刺五四的文學作品談起,他認為「五四運動那一代是失敗的一代」。因為五四這樣的愛國運動,一旦當它脫離本質,最後變成依附政權,而非人民的時候,就注定了那一代落寞的命運。同時,五四也是一個浪漫的運動,但參與者的浪漫到最後卻導致思想進步,行為保守,甚至退化的反面結果。即使如此,從中仍可看到群眾運動本身豐沛的生命力。
最後南方朔強調:「所有的群眾運動,本質上會無限向下長,而發展方向不是最先點火的那一代所能夠想像的,一定是超過他們的掌控範圍的。」
1990年後,台灣的社會運動與保釣力量逐漸脫鉤,出現的是由民進黨所主導,以台灣本土、本地和台灣人民自我的集體意識為訴求的另外一套群眾運動。南方朔認為「台灣是一個全世界少見的無思想地帶」,這是順著歷史形式,所創造出來的客觀現實。因此,當保釣以愛國、民族主義等崇高和抽象的理想為訴求,落實到台灣社會時接受度並不高。即使如此,南方朔仍肯定保釣運動替台灣戰後的社會發展、社會運動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熊建劬則從歷史角度與自身經驗出發,談論中西文化論戰之下他們這一代的心路歷程。他認為保釣運動是一個長期的效應,包含眾多校園活動力量的延續。「釣運是平凡而難能可貴的,我們只是做個國民該做的事情」,更強調保衛釣魚台不只是保釣人的事情,而是全體中國人的事情。參加釣運的人,有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而現今台灣政治人物,到釣運所要面對的問題,則是沒有主體性。
黃孫權從《自由之夏》談起,認為保釣從這個角度來看,追尋過去這些保釣人的意義和故事非常有趣。蕭阿勤的《回歸現實》把70年代統稱是一個回歸現實的年代,從保釣運動那一代開始,知識份子慢慢面對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土地與台灣的國際局勢等。最後錢永祥總結保釣所面對的三個重要歷史社會客觀條件,第一、保釣是一個民主運動,面對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權表達民主訴求和民間的意志;第二、當時文革和西方社會學生運動的左翼化是一重要啟發;第三、則是當時華人世界可能產生的連帶,僑生作為台灣的先鋒隊是一個很大的力量。而華人世界團結的概念可說是保釣運動帶給今日的重要遺產和禮物,應該要繼續延續。
針對釣魚台與現今的連結關係,黃孫權認為年輕一代非常關心台灣這塊土地,因此,必須透過某種歷史連結的方式,讓保衛釣魚台的概念和台灣國土的概念綁在一塊,才能夠喚起年輕人的注意和共鳴。錢永祥也表示每個運動有自己的條件和限制,但如何能從釣運失敗和走不下去的地方,重新省視今天民主運動的訴求,又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傳統和社會主義進步思潮的傳統,如何讓其在台灣、中國繼續成為一個健康、有聲的力量,同時讓老一輩與年輕一輩不斷產生互動交流,才是保釣的理想和貢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