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素養」延續作為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要點項目,未來的課程規劃應如何發展?本報專訪推廣媒體素養教育獲得99年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台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與讀者分享對於目前推廣媒體素養課程的看法。
  
  根據教育部推動的一系列中綱計畫以及通識教育規劃指出,「媒體素養」延續為計畫目標之一,目的即是期望能透過大專院校施行媒體素養教育,讓未來人才體認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之重大影響。台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指出,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概念即在於乃在於「反思、批判以及行動」,但現階段媒體素養通識課程多數仍著重在智識的傳授,訴求學生具備解讀媒體與批判媒體的能力,對於進一步「行動學習」的規劃仍較為少見。他建議,媒體素養課程規劃的目標應朝向以「行動」為主導的課程設計,除了要啟動學生批判思考的訓練外,還要讓學生能「從批判到行動」。
  
  陳炳宏認為,目前媒體素養課程規劃上的困境包括,總體課程設計與實際執行的問題。首先,針對媒體素養課程的設計,仍舊較缺乏以行動為導向的媒體素養的內容,他說媒體素養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延伸至行動的落實,讓學生透過實際行動加以反芻所學知識。也就是說,課程規劃應該從靜態逐漸轉變為動態的學習概念,教導學生除了做一名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外,更重要的還必須成為積極主動的「媒體公民」。
  
  以陳炳宏教授開設的媒體素養課程為例,其行動課程設計即分為三個部份:第一、監督媒體,要求學生觀察媒體辨識不當內容,並向媒體機關檢舉申報;第二、近用媒體,讓學生以拍攝影片的方式,透過自行選定主題、產製內容,將作品投稿到台北市公用頻道播出或上傳影音網站,實踐媒體近用權;第三、媒體素養紮根教育,讓學生成為推廣媒體素養的種子,透過設計教案並且到國高中借用公民課,教導中學生正確地認識媒體,將所學課程散佈到基礎教育。
  
  陳教授進一步解釋,這不是舉辦一次校外參觀活動就可以達成的,應強調行動是透過多元管道來表達意見與分享學習成果,進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媒體素養的概念。
  
  再者,陳炳宏表示依據自己實施媒體素養通識課程的經驗來看,要達到「行動學習」還有實際執行上的難處。主因在於同學沒有行動的專業能力,例如未具備拍攝影片或撰寫教案的能力,而造成媒體素養課程額外的負擔。因此,要將行動課程落實所需面臨的問題包括,需要邀請其他專業人士如攝影師、剪輯師到課教導學生拍片剪輯,或者邀請教育背景的教師指導學生撰寫教案,此外還需要增加助理人數以協助教師在多人數的通識課程執行「行動學習」的部分,人力的需求也進而提高了經費的所需,增加了實踐行動概念的難度。
  
  不過,陳炳宏對於媒體素養成為大學通識課程仍是相當贊成,並希望能大力推展到所有大學的通識課程教育中。他認為以媒體素養來說,這樣的一個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很難一步到位,因此他建議教師,可以根據能力背景的不同與資源的多寡來設計不同課程,以及依據現有的資源慢慢的擴充媒體素養實踐的方式。
  
  陳炳宏認為,媒體素養的重要乃是因為:媒體已經變成現代人的耳朵跟眼睛,媒體深深地影響人們對於外在事件的認知。他以日本海嘯為例指出,因為我們無法親身到達現場實際觀察現況,需要透過媒體的傳達才能知道日本海嘯的相關資訊,因此媒體只要稍為扭曲事實,我們所接受到的訊息就會被扭曲放大,所以媒體素養的教育即是讓民眾對於媒體的角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除了電子媒體外,民眾還可參考平面媒體、甚至是國外媒體或外電新聞,以多元管道作為獨立判斷訊息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