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簡稱北大華媒研究中心)主辦的“北大新聞學茶座”(12)在北大新聞傳播學院舉行。此次茶座正值日本“3‧11大地震”一周月剛過之際,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北大華媒研究中心學術主任卓南生為大家作了題為“3‧11大地震後媒體論調的變化與走向”的講座,針對大地震後日本國內外媒體的報導特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來自教育界、新聞界、政府相關部門等30餘位同仁出席了座談會。會議主持人為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北大華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麗教授,本次活動由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協辦。
1923、1995和2011地震後的特徵
講座中,卓南生首先回顧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及這回大地震的特徵和輿論走向。卓南生指出,在1923年的大地震中,謠言四起。在日本社會,有許多關於朝鮮人趁火打劫、強姦、在井水中下毒的謠言。當時官方出動軍警搜獵朝鮮人,並組織各地的“自衛團”,造成大量朝鮮人和華工無故被屠殺的事件,也為日本的現代史寫下極不光彩的一頁。當時謠言的興起與日本國內歧視外國人的排外主義有很大關係。在不少日本研究者眼中,地震、謠言與排外思想之所以成為一組關鍵字,原因就在這裡。
接著,談到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特徵與教訓時,卓南生表示,震災後社會已不呈現1923年的混亂局面,也未出現歧視和排除外國人的謠言和行動而得到各方的好評,但救災手法上仍然很落後,效率較低而造成極大的損失。此次大地震給日本帶來的教訓,除了當局應如何處理危險管理之外,就是對隨時到來的地震不能掉以輕心,應該進一步加強防震和避災的演習。
“國難”與“政治休戰”
隨後,卓南生切入到今年3‧11大地震與傳媒的主題。卓南生認為,這次日本主流媒體(包括准官方電視臺NHK,即“日本放送協會”,英文名稱為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反應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從一開始就將此次地震定位為“國難”,主張官民“全力以赴”加以應對。二是配合“政治休戰”,儘量不報導或少報導任何負面的消息。
而國際媒體在這次大地震後最初的報導,呈現了“一窩蜂日本人頌讚論”的特點,內容集中在強調日本人的“淡定”,如社會井然有序,日本人頗具忍耐力、守禮、知恥、講道德等,並進而將其昇華為日本文明、高素質的國民性、民族性以及武士道精神的體現。
海外媒體的這一反應對於一向與日本“國益”捆綁在一起的日本媒體,無疑是一支強心劑。日媒紛紛對歌頌論大肆渲染。有部分保守人士趁機鼓吹戰前的教育思想。一名一向鼓吹戰前思想的日本國粹主義者提倡戰前明治天皇頒佈的“教育敕語”,強調在國難面前,推行敕語中“一旦有緩急義勇奉公”核心思想的重要性。“教育敕語”由於被視為戰前軍國教育的精神支柱,而被戰後的和平憲法摒棄於校門之外。
從“頌贊論”轉為“批判論”
卓南生認為,如果說地震和海嘯是天災的話,那麼,核電站洩漏和輻射事故則是“人禍”。隨著核電事故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傳媒的反應逐漸從讚美轉為批判。批判焦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對日本當局隱瞞真相的不信任;二是對日本將核廢棄物不負責任地拋入公海表示的關注、不滿和擔憂,其中有者甚至主張對福島核電事故進行“國際管理”。
而日本媒體又是如何報導這“人禍”的呢?卓南生指出,日本大眾傳媒和在日本位處邊緣,只能發出微弱聲音的小眾媒體(日人稱之為“迷你”傳媒)在報導“人禍”上有所差異。大眾傳媒配合當局掩蓋真相,低調處理、提倡“國益”優先,欠缺批判精神。而小眾傳媒(例如前《朝日新聞》名記者本多勝一等每週出版一期的《週刊金曜日》,前《每日新聞》資深記者長井浩主持的網路新聞http://www.nikkanberita.com等)開始反思並批判政、官、商與大眾傳媒相互勾結的體制,其中有者甚至提出了“東電亡國論”。
“3‧11”報導的幾點反思
講座最後,卓南生提出了對“3‧11報導的幾點反思”,供大家探討。第一,為什麼不少媒體會在第一時間一窩蜂出現“大和民族讚頌論”?第二,如何評價日本主流傳媒的“專業性”?第三,是誰神話了“日本神話”?
隨後,與會人員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熱烈討論。有的與會者指出,中國媒體在對這次地震的報導中存在較強的對日本媒體的依附性。比如中央電視臺在多個時段毫無條件地直接拿日本准官方電視臺NHK的畫面進行直播,在無意識中既製造了NHK“專業性”的“權威”形象,也體現了中國媒體的惰性,有損自身媒體存在的價值。而所謂“專業性”、“權威性”的核心問題(包括公正性與報導的平衡性等)是什麼,未見有新聞傳播學者予以及時的解讀。
不少與會者表示同意主講者的看法,認為日本民眾在地震面前的表現,既與長年的防災演習有關,也與地震頻發國試行錯誤中不斷改進,及面對大災難時的無奈有關,不能也不應籠統地輕易將之與此不同高度的“國民性”、“民族性”掛鉤。媒體應該從多視角客觀與平衡地呈現日本國內的真實情況及國民的反應。
誰是營造“空氣”的推手?
此次出席者有不少曾在日本長期居住並在新聞第一線工作,如新華社前駐東京資深特派員張可喜,人民網日本版前主編孫盛林、《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譯者王麗萍等。他們或結合自己長年的對日採訪經驗,分析日本問題報導的體會和難點,或向茶座出席者彙報這回地震後自己在東京親歷其境的所見所聞。
在總結和會後回答部分與會者的提問時,卓南生教授指出,長期以來,日本人的言行往往受制於他們所處時空的“空氣”(即氣氛),而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大眾傳媒,無疑正是營造此“空氣”的重要推手。這是人們在探討日本主流媒體是否“專業性”和“權威性”時,對其“劃一性”(統一口徑)、“集中豪雨式”(即鋪天蓋地的報導)和激情主義(儘管這回由於“國難”當頭而相對顯得低調)的輿論誘導的三大特色不能不留意之處。
(撰稿 郭一娜+秘書處)
(注:原文刊于北京大學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