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下午兩2點,第九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開始,以《前進海地》系列報導入圍電視類國際新聞獎、中天電視駐華府特派員臧國華,他人正在美國華府關心南北韓最新局勢,當時是美東時間12月1日凌晨。

  台灣觀眾對臧國華可能並不陌生,2009年紐約跟訪陳幸妤事件讓他聲名大噪,還成了娛樂節目的模仿對象。但是,我們只看見螢光幕前報導現場的記者,無法認識螢光幕後面的他們,藉由卓越新聞獎得主專訪,與臧國華越洋連線,才能了解資深記者一路走來的堅持。

  2011年1月18日上午11點,對記者而言,是一個精神充沛的時間;然而,當時美東時間是1月17日晚間10點鐘,隔天18號,正是中國國家主席胡景濤訪美的重頭戲。人在華府已進入備戰狀態的臧國華,還特別挪出時間接受本刊電話採訪,嶄露媒體前輩的親切感。

  「我是中天開台第一天就在裡面做的記者」,臧國華雖然是中國南京人,2001年歸化美國籍,但卻在1994年中天電視台前身-傳訊電視-創台時期,即加入的元老級記者。「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待著中天就不走了,因為歷年來老闆在換,但是對國際新聞的重視,我自己感覺都沒有變」。

  每一任長官長期對自己的信任,以及給與空間,加上中天電視國際新聞線對於國際新聞的敏銳度,都是支持他堅守崗位、回饋更多的動力。 臧國華分享,《前進海地》系列新聞製作,充分展現團隊的新聞感與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的機動性。

  美國時間12號下午海地發生地震,由於災情嚴重又是台灣邦交國,隔天清晨,臧國華馬上接到任務要前往海地。航空公司一家家打都沒有航班進入海地。直到傍晚,連絡上海地臨國–多明尼加大使館,才得知台灣搜救隊已規劃14日下午1點從多明尼加包機進海地。

  他只剩下不到一天的時間得趕上班機,最後,幸運地訂到14日早晨7點飛機。過程驚險,所幸沒有一個環節延誤,才能順利跟隨搜索隊,貼身報導。

  臧國華認為,有時候不是單單拿台灣記者和國外記者比較,「如果是單兵較量的話,台灣的記者應該不會輸任何一國的記者」。而是從國際新聞在媒體生態的空間來看,「如果觀眾不愛看,收視不是很高,我們就拒絕做,那國際新聞這一塊就上不去了」。

  尤其,資深記者的養成更為重要,他看著美國記者一做就是四十年,非常資深、人脈與議題的掌握度都很強,他舉例,已退休的中國時報駐華府記者傅建中,學識涵養不會輸給國外記者,這反而是台灣媒體能反思的現象。

  16年來,中天電視台老闆更迭,臧國華始終堅守華府特派員的角色,鼎盛時期華府有10個特派員,最低迷的時候裁到只剩他自己1個人。電視新聞需要畫面,一個人怎麼報?「我一個人拿機器拍,拍了將近四年,自己拍自己」。

  早期,臧國華使用的大攝影機沒有自動對焦功能,他「就用一個燈架放在要站的地方,在上面放一個Fedex信封,像人頭一樣大,在上面畫幾條線對焦」,國外記者看見都覺得不可思議。

  回顧臧國華成為記者的機緣,有著相當不同的青少年時期求學路。他成長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後期,從小就讀南京地區的外語學校,累積了良好的英文基礎,因為當時政治氛圍必須下鄉勞動才有機會唸大學,而輾轉到南京郊區。

  後來,高考大學還未恢復的前幾年,由於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政府各部會在全國挑選學生赴國外留學,他很幸運因為英文好,而被廣播電視部選中,未來必須服務國家,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英語播音員。

  從這個起點開始,臧國華知道自己將來會從事媒體相關工作。當時,臧國華自己填了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志願,入學後學國際關係,學院對面就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做節目的老師知道他很有興趣,經常帶著他去錄影。「英國的記者做事情很周到,寫東西很周全不偏頗」英國媒體人的工作態度讓他印象深刻。

  大學畢業後,臧國華原本想繼續深造,由於廣電部頻頻徵召而回國,在上海、北京等地方擔任記者,到了1985年,26歲的臧國華破天荒成為最年輕的美國華府特派員,當時工作是口播英文新聞傳回中國,同時發中英文雙稿。

  1994年他在美國探親期間,傳訊電視創辦人,香港商人于品海懷著要創辦第一家華人CNN的雄心壯志,挖腳臧國華長期留在美國擔任特派員。當時,他在廣播電台的工作升至英語部副主任,同時在(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際新聞寫作與高級英語。一時間要放棄在中國累積的成就很是猶豫。

  「沒有獨立地在美國混過,我想說,要不要也混一混吧!」改變一生境遇的關鍵原因,臧國華回答得輕鬆。事實上,形容自己只要跑新聞就變成另一個人的臧國華,「華府有十場活動我恨不得到十二場,每一場我一定第一個到而且舉手發言」,從他對新聞的執著來看,這「混一混」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