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稱「王老師」的王超弘發出511末日預言,引發各家媒體連日直播。國科會甚至因此臨時召開地震預警研究記者會。一時之間謠言四起,媒體也因此遭到學者批評「記者才是王老師」,認為媒體才是引發更大恐慌的始作俑者。五月十一日當天新聞中,從網路留言到地震學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同時搭配埔里在現場看熱鬧民眾的揶揄嘲弄,與貨櫃屋中居民的身影,製造出一場期待末日的媒體盛會。
「511事件」綿延多日,起於四月二十七日《自由時報》上發現南投貨櫃屋異常增加,因而追蹤王老師末日預言新聞,怎料卻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對於「王老師現象」引發潮流,師大大眾傳播所教授胡幼偉認為有三個原因:
1.首先,今年日本大地震為世界帶來的震撼度,讓閱聽人對於地震、海嘯等議題敏感,相關新聞容易成為話題;
2.其次,台灣本屬多地震島國,也曾發生七級以上強震,因此王老師的末日預言與台灣民眾生活經驗容易產生共鳴;
3.第三,必須回歸「末日」議題本身的話題性。
然而對於媒體報導的立場,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則表示,他不相信電視媒體會相信這種說法,但媒體該負起查證、監督的責任,應善盡查證責任。媒體以看熱鬧心態將新聞製作成系列性焦點新聞,反而造成民眾恐慌,報導方式確實可議。
媒體空間乃公共領域一環,自由言論固然須受尊重,然而如何在言論自由與社會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媒體需去審慎拿捏,如此也彰顯出媒體的公共功能(而非淪為謠言散播空間)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對此胡幼偉認為,以王老師事件為例,媒體不應追獵王老師的發言動機與其生平背景,系列式報導倒數末日同時將社會性報導娛樂化。媒體真正應引發社會正視的是政府對於地震防災的準備,以及社會各學校公務機關對於防災的訓練與措施是否完善。將議題導回關注社會本身,讓閱聽人從事件去反思才是真正要務。既然從事件反應中能得知,地震災害是全體民眾所關心與擔憂的,那便應回歸核心,去檢視台灣的防震教育是否能更落實;防震設施是否已臻完善。
胡幼偉針於災害新聞的報導模式強調,「511末日」事件雖具有新聞點,但是否有長期追蹤、引爆話題的必要,這是記者應謹慎考量的前提,而報導時切入面向應加強災害防制,並避免成為謠言散佈的推手。管中祥也認為雖日前日本大地震傷亡慘重,使地震易成為話題,然電視台的播報方式造成民眾恐慌,這種報導心態和看熱鬧態度很不可取。
對於記者的查證與報導素養,胡幼偉認為「記者不應援引專家說法嘲弄十四級地震多不可信,而應反思如果人民有足夠防震素養,為何連基本的地震學常識都不足?」
因此,除了加強社會安全與防災教育的訊息之外,胡幼偉建議記者可採訪易經專家,既然王老師聲稱自己是自易經卦象而來,若能求證這樣的卦象結果是否受到其餘易經大師所認同,就能確知其本源是否為真,胡幼偉認為記者不溯及事件本源,反而關注於十四級地震是否能發生,以及王老師預言用語辭彙之誤等,卻未曾反思預言根基是否成立,可見記者求證態度需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