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plus「在左邊的亞洲」系列影展論壇,2011年春天於台北、宜蘭、新竹、台中、高雄等地舉辦放映及座談,影展共播放七部來自韓國的紀錄片,影片中沒有你我熟悉的韓國,不見令人目眩神迷的滿街霓虹與3C產品,也沒有光鮮亮麗的偶像團體或韓劇場景,呈現的,是紮紮實實關於運動者、農民、同志、勞動及抗爭的行動紀錄,是我們看不見的韓國。
4月22日於台北Cafe Philo放映的《再探疆界都市The Border City 2》邀請政大廣電系教授郭力昕參與座談。片中紀錄遊走於疆界的運動者如何抵抗社會上強硬的意識形態,並堅持以一種流動的方式生存。從片中透露的不安、游移、認同等問題,我們不禁反思,同樣位在亞洲的台灣,是否也有似曾相識的關切?或其實這些關切,是普遍且持續存在於「在左邊的亞洲」的一種生活狀態?
愛國主義造就了叛國的罪名
《再探疆界都市》中,深奉無疆界信念的教授宋斗律,因曾造訪北韓而以間諜罪名被拒於故鄉南韓之外長達三十七年。2003年當他終於得以回到南韓,卻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宋斗律甚至被以違反國家安全法的罪名送入法庭審判。而對宋斗律的社會審判,在稱他為間諜的保守派和其所屬的進步派之間,是社會上固若金湯的意識型態以及普遍對紅色恐懼復活的畏懼,因此整個議題變得更加激辯不休。宋斗律堅信的「無疆界」哲學,無法被立場激化的社會大眾所接受。事實上,游移立場不見容於南韓社會,不選邊站就是叛國,這似乎是南韓普遍而齊一的價值觀。
《再探疆界都市》的影片內容,不論是可見與不可見的,都值得我們思考。從片中我們看到南北韓分裂後被國族主義成為社會單一的價值,也看到這南韓這個聲稱自由民主的進步國度,如何使集體意識凌駕於個人信念,使一個想要做一個「無疆界」居民,還有他的自由必須意志屈服於被北緯38度線操弄的愛國主義。然而,我們也透過他者反觀自己,從觀看本片的過程中驚覺原來台灣也存在極為類似的社會狀態,南/北韓vs.台灣/中國的緊繃情勢、保守/進步派vs.藍/綠的爭論不休,南韓與台灣同樣有著表面上的進步繁榮,社會內部卻隱藏了波濤洶湧的矛盾、衝突與不安。
文化成為統治者的權力利器
(照片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郭力昕)
郭力昕認為,本片是對韓國社會以及做為整個東亞社會底蘊的儒家文化的反省。如同片中呈現的個人意志的被壓抑,對國家、父權的臣服,都使「個人」無法發展。儒家文化講求「正」,這樣的價值卻讓每個人都變正方形,造成求同且存不了異的社會。儒家文化成為統治者正當化其權力的利器,操弄社會意識形態使愛國主義凌駕於個人意志之上。社會中的個體都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害怕孤獨,缺乏反省社會內在構造的勇氣,對自己的批判也不夠深刻。當排除異己的集體意識不斷膨脹,會形成單一價值的法西斯溫床,反過來迫害的,還是個人。
超越單一事件 拍出深層的社會問題
郭力昕表示,《再探疆界都市》的可貴之處在於,導演透過對單一事件的紀錄拉出背後的社會問題,從宋斗律為個人信念的奮鬥帶出南韓社會看待異己的矛盾、不安與激辯。
「南韓社會不在乎要個人放棄信仰,這是21世紀南韓社會的真面目」,這段由導演講述的旁白,無奈中透露對現實的悲觀,是本片為南韓社會下的諷刺註解;同樣位在亞洲的台灣,則可以從本片的南韓經驗獲得反思社會的力量。郭力昕期待台灣紀錄片能有類似佳作出現,不僅紀錄事件,更是深刻的反身批判。